關於崆峒山黃帝問道的詩句 1. 崆峒山的崆峒問道
廣成子,黃帝時期汝州人,住汝州崆峒山上。為道家創始人,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古代漢族傳說廣成子活了1200歲後升天,在崆峒山留下了兩個升天時的大腳印。《莊子在宥》雲:黃帝聞廣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見之,問以至道之要。
關於黃帝問道的崆峒山,史籍多有記載:
清,蔣廷錫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裏,山前有觀,名逍遙,盤旋而上,懸崖絕壑,石洞瀑布淙淙有聲,為壹郡之勝。舊誌雲,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處。
清,光緒二十八年田文鏡《河南通誌·山川》:“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裏,山前有觀名逍遙。 清,張元方《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崆峒山在州西南,漢司馬遷嘗西遊至此。相傳崆峒山有三:壹在安定,壹在臨洮。莊周述黃帝問道崆峒山,遂遊襄城(襄城縣),登新鄭之具茨而訪大隗諸山,皆於此山相接壤,禹州之崆峒當為近。”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大仙觀,盤旋以上,懸崖有瀑布,水正下石澗,淙淙振林木。崖巔有石洞,中有白犬,常遊洞外,因號其冢為玉狗。峰上有廣成子廟及崆峒觀,下有廣成墓及城,即黃帝問道處。平涼、臨洮各有崆峒山,各雲廣成子隱地。莊子言黃帝問道崆峒,遂言見大隗,迷於襄城之野,其為此山無疑。”
2. 黃帝問道廣成子
住在東方的軒轅黃帝聽說遠古仙人廣成子住在崆峒山上(位於現甘肅省內),於是不顧路途遙遠,風塵仆仆地前去拜師問道。黃帝在四十來歲時第壹次去崆峒山求見廣成子。這時他已做了二十多年的天子,於是不免擺起了國君的架子和排場:黃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節坐木輪大車在後,另外還有文臣、武將、武士等壹百多人,浩浩蕩蕩地向崆峒山進發。為了表示誠意,黃帝在崆峒山下,焚起香草,青煙裊娜,香氣襲人,群臣邊舞邊唱,喧鬧聲振動山谷。廣成子現身與半空雲端中,語意深長地對黃帝說:“治理天下者,沒有見積雲就想下雨,沒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黃落,哪裏能談至道呢?”說畢,拂塵壹揚,廣成子隱入雲霞之中。黃帝無功而歸。
黃帝反思廣成子的話,回國後勤勞焦思,憂國憂民,選賢任能,勵精圖治,文治武功做出了壹番偉業,受到後世敬仰。傳說文字、養蠶、舟車、音律、醫學、算數、婚姻、喪葬、等都起源於黃帝時代。
黃帝雖然貴為天子,但是壹直思念廣成子。又過了大約六十年的時間,黃帝在壹百歲時決定再次上崆峒山拜師問道。這壹次黃帝單獨壹人,悄悄離開軒轅之丘上崆峒山。這時的黃帝學會了謙恭,於是在路上遇到了壹位長者(仙人赤松子),赤松子指點黃帝說:“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壹誠百道通。”
壹路上,黃帝不斷思索這四句言詞,直到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才恍然大悟,決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黃帝所過之處石子都被鮮血染紅了。
廣成子早知黃帝又來求道之事。黃帝的心誠、誌堅感動了廣成子。當黃帝膝行到崆峒山下時,廣成子立即派出金龍把他接上山去。之後,廣成子傳道於黃帝。黃帝回國後,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在壹百二十歲時,黃帝乘龍白日升天。
黃帝兩次拜師問道,不同的心態,不同的至誠程度,得到不同的結果,也給了人們許多的啟示。第壹次,黃帝雖然心中向道,表現出壹定的敬意和誠意,但同時又表現出自大、浮躁之心。黃帝雖然見到了廣成子,但並沒有得到道。第二次,黃帝沒有了自大、浮躁之心,其向道的誠意、毅力、吃苦精神終於感動了廣成子。
3. 贊美崆峒山詩詞
關於贊美崆峒山詩詞:
1、《邊城落日》
作者:駱賓王(初唐詩人)
紫塞流沙北,黃圖灞水東。壹朝辭俎豆,萬裏逐沙蓬。
河流控積石,山路遠崆峒。君恩如可報?龍劍有雌雄。
解釋:紫色的要塞在沙漠的北面,黃色的河水向東流去。壹清早離開故裏,去追尋那萬裏的黃沙。河流中到處是積累的巖石,崆峒的山路壹眼望不到頭。君恩如何才能報答,只能憑借著我手中的雌雄雙劍。
2、《廣成子洞》
作者:遊師雄(宋代詩人)
昔聞廣成子,不為外虜役。
軒轅屈至尊,稽顙請所益。
至今洞猶存,峭壁宛遺跡。
解釋:從前聽說廣成子,不為外奴所役。軒轅放下天下至尊的身份,叩頭來到此處請求可以得到壹些幫助。到現在洞還在,懸崖峭壁宛如古時留下的遺跡歷歷在目。
3、《贈黔南賈使君》
作者:譚嗣同(清代詩人)
落落崆峒壹大儒,四方心逸憶江湖。
東南賴有林君林君,萬裏清風去不孤。
解釋:磊磊落落的出自崆峒的滿腹才學的人,心中安逸又不免想念江湖中事。在東南方有林君復在那,遠去萬裏只有清風相伴也不覺孤獨。
4、《贈張相鎬二首》
作者:李白(唐代詩人)
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
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
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
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
解釋:我的本家原是隴西人,祖先為漢邊將,傳說是李廣。功績謀略高蓋天地,英名高飛青雲之上。艱苦百戰竟然沒有封侯,少壯之時頗為惆悵。世傳崆峒山的人勇猛善戰,氣激雲霄,秋風悲壯。
5、《絕句·崆峒訪道至湘湖》
作者:夏元鼎(宋代詩人)
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解釋:到崆峒山訪問道士來到了湖湘邊, 我讀了萬卷詩書越讀越感覺愚魯。 踏破了鐵鞋也尋不到的詩情靈感, 實踐中得來竟全然不費什麽功夫。
4. 天津薊縣府君山
府君山坐落於薊縣城北1.5公裏處,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山中多洞,其中穿雲洞、山頂洞、白大洞等較為有名,崆峒積雪,為古代漁陽八景之壹。
明嘉靖,清康熙、道光,民國時期的《薊州誌》和《欽定盤山誌》等,對此山都有著述,並都有黃帝登此山問道廣成子的記載。《名勝誌》、《太平寰宇記》、《光緒順天府誌》、《天府廣記》、《畿輔通誌》、《日下舊聞考》等誌書也大都肯定了《薊州誌》關於黃帝問道崆峒山(府君山)的說法。
清代道光年間《薊州誌》裏附有壹幅《崆峒山圖》,清晰地標明了廣成子殿的位置。明代以後,山上建有崔府君廟,故改稱為府君山,沿用至今,府君山乃道教文化之古山。
1996年,縣委、縣政府本著突出旅遊功能、註重文化品位、挖掘歷史內涵、展示山水園林、體現生態宜居的總體要求,實現構建中等旅遊城市的宏偉目標,開始動工興建府君山公園,公園總規劃面積5000畝。目前公園內設有管理用房、入口三處(其中山門牌樓壹座)、功德亭、望湖亭各壹座、電視轉播和觀光塔壹座,園內設有比較完善的道路、停車場、開放式運動場、路燈、動物雕塑、地質景觀石碑等設施。
現在府君山公園作為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我縣人民群眾休閑、娛樂、健身的重要場所,也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旅遊、觀光的重要場所。
5. 崆峒山介紹
崆峒山 道教名山勝地。
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三公裏處。相傳古時廣成子在此山中石室內隱居修煉,黃帝曾至此問道於廣成子。
秦、漢時期,山上始有廟宇建築;魏、晉、南北朝期間,山中道教興盛,宮觀遍布;唐宋之際,山中大多道教宮觀廟宇毀於兵火;元代開始重新修建;明萬歷年間 (1573—1620),仿湖北武當山規制,大興土木,廣建道觀,時修道教宮觀廟宇及亭臺樓閣等建築四十二座,總稱八臺(東臺、西臺、南臺、北臺、中臺、天臺、靈龜臺、八仙臺)、九宮(紫霄宮、飛升宮、五龍宮、遇真宮、老營宮、太和宮、王母宮、靜慶宮、詢道宮)、十二院等;清同治年間(1862—1874),再次毀於兵火,後又重建,規模與數量均不如前代所建之盛。現僅存《重修問道呂碑記》、太和宮、寶塔、盤龍石柱等建築與文物。
據載宋代宋披雲、元代賀誌真、明代張三豐等許多著名道士均曾於山中修真養性。山中主要名勝有月石峽、羽仙峰、定心峰、繡球峰、千大崖、插香臺、棋盤嶺、歸雲洞、玄鶴洞、玉女洞、青龍洞、黃龍泉、丹梯崖等等;山腰問道宮,傳為黃帝問道之處。
崆峒山上林木蔥蘢,風景秀麗,古跡星羅棋布,名勝比比皆是;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崆峒山傳統的廟會日,屆時山中香客遊人絡繹不絕,為我國道教名山之壹,現是甘肅省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及崆峒山道教協會所在地。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裏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 。
景區面積84平方公裏,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壹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來第壹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壹色,有漓江神韻。
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 ,黃帝問道這壹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
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 1986年5月,前中***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平涼時親筆題書“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元月,被國家旅遊局批準為中國首批AAAA級旅遊區;2007年5月8日,平涼市崆峒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2年10月順利通過ISO9001、ISO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國家名片,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隍城、彈箏峽、塔院和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是我省繼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嘉峪關城樓後國家郵政局發行的第4套地方題材的特種郵票;2004年3月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
2005年8月9日,太統——崆峒山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崆峒山名字的來歷 崆峒山,以其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嶺郁蔥,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隴東黃土高原上壹顆璀璨的明珠。
又因相傳為仙人廣成子修煉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親臨問道廣成子於此山而被道教尊為"天下道教第壹山"。近年來,海內外旅遊者紛至沓來,使其知名度越來越高。
現有多數材料解釋大致有三:壹是古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為道教勝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三種說法,不無道理。
要說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壹詞來源,"崆峒"壹詞,當妳翻開字典查找時,壹般註釋為?quot;山名,在甘肅境內"。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壹書載:"北戴鬥極為崆峒"。
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鬥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汲冢周書》記載:"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
所以說崆峒是周時壹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後代分封於空桐(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遂以國為姓。
崆峒山為當地壹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崆峒勝景:雷聲峰,老君殿,二郎石 雷聲峰 形似鏊背與蜂腰,廟觀殿堂層層高。
狹路相逢擠身過,懸壁立身膽驚拋。 談經說法非莫屬,求道索真豈空跑。
於清靜時雷音起,壹夜好雨萬慮消。 平涼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但是大自然卻在這裏造化了壹個神奇瑰麗的崆峒山,而雷聲峰的險奇又堪稱崆峒壹絕,這是自然造化給平涼人的恩賜。
說起來,雷聲峰不是飛來峰,它是主峰馬鬃山。
6. 夏元鼎 絕句 這首詩的寫作特色 還有以現代詩歌來翻譯(能回答壹個是
崆峒:山名。在今甘肅平涼市西。相傳是黃帝問道於廣成子之所。也稱空同、空桐。
湘湖:在西湖附近
為了學道,
我從崆峒壹路尋訪輾轉到湘湖,
越想從詩書中找尋答案反而變得癡愚。
即使把最堅固的鞋都磨穿,還是壹無所獲,
沒想到最後答案竟毫不費力地出現在眼前。
第壹句是說為了學道輾轉奔波
第二句是說不必執著在書面本來意思中,否則容易步入迷途
三、四句是說執著未必能獲得回報,放棄時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