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杜甫的詩風沈郁頓挫

杜甫的詩風沈郁頓挫

杜甫的詩風沈郁頓挫如下:

杜甫生在壹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這也為他詩歌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階段,時代的動蕩,社會的混亂,百姓的疾苦對他的詩歌風格產生了重大影響。

杜甫早期身處盛唐時,且作為盛唐的傑出詩人代表,他的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同時也帶有濃厚的盛唐氣息和宏大的盛唐氣勢。杜甫早期由於家庭環境和盛唐文化影響,這壹時期的杜甫有著少年人的樂觀自信,有著銳意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

例如杜甫《望嶽》中"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表現他對報效家國,征伐朝堂的決心,也體現盛唐時少年人的銳意進取。《畫鷹》“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體現出少年人的熱血和盛唐時海納百川的氣象。

政治的黑暗,官僚集團的腐化讓杜甫仕途失意。這時詩人理想不得實現,生活窮困潦倒,讓他接受現實,認識社會,緊接著"安史之亂"讓詩人更加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使他在這壹時期的詩歌訴說了戰亂中國家的動蕩,社會的黑暗;並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形成了沈郁的詩風。

在《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表現出國家征戰不斷,局勢焦灼,社會動蕩不安。‘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表現出征戰連綿對民眾生活的影響。‘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表現杜甫對民生疾苦的同情也側面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前出塞》中‘君已富土境,開邊壹何多’將杜甫同情民眾和民眾被剝削壓迫的悲慘表達的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