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雄渾蒼茫的景物描寫。
二、悲憤沈郁的情感抒發。
三、高遠深邃的意境。
具體賞析如下:
在寫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沈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裏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沈郁風格。
壹、雄渾蒼茫的景物描寫。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散曲開頭,從寫景人手,大處落墨,用生動的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突出了山河的雄偉壯麗·為全曲奠定了氣勢雄渾的感情基調。壹個“聚”字,
表現了峰巒的眾多,並且給人以動感,壹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湧澎湃,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作者沒有單純寫景,而是在山川景物描寫中,滲透著自己強烈的主觀感情。那連綿起伏的群山,閱盡人間滄桑,似乎在為人民的苦難充當歷史的見證,那咆哮奔騰的黃河,也像是在控訴歷代統治者的罪惡。真可謂是“壹切景語皆情語”啊!
二、悲憤沈郁的情感抒發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官闕萬間都做了土。”
作者西望長安,過漢唐帝國的都城,對其歷史上的繁華興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著無限的感慨。這裏隱隱約約透露出民族意識,即對漢民族強盛時期的追憶,思想感情極為復雜,也許這就是“意躊躇”的原因吧!作者由長安進而聯想到秦漢的興亡,著重突出“傷心”二字,平添了無限的蒼涼淒楚之情。明明是潼關懷古,卻把視野擴展到了渣關通往西都的路上,聯想到關中逃難的黎民百姓,他們成群結隊,艱難地行走在路上。《元史》記載:“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作者赴任途中,自然會看到這悲慘的景象。不過作者並沒有正面寫到難民群,而是抽筆去寫此地往昔的興衰,不言勝有言。秦皇漢武的宮殿樓閣,舞榭歌臺,如今已灰飛煙滅,化為塵土,怎能不令人感慨!然而更令作者傷心的是這些官庭殿堂,傾耗了多少民脂民膏啊!這強烈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無比同情,對統治階級無比失望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三、高遠深邃的意境
這首懷古曲既不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場抒發懷古之幽思,悲嘆王朝更替,世事滄桑沈浮,也不是出於落魄文人的角度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感慨,而是從民生的疾苦去評判歷史,其思想境界遠遠高出壹般的懷古之作。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作者站在壹定的高度,由歷史朝代更叠、興衰交替的現象總結出壹條歷史規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掘意精要,發人所未發之言,可以說是千錘百煉,寓意深刻,這就跳出了壹般懷古作品的窠臼,傳達了勞動人民的呼聲,顯示出不同於常人的胸懷和眼光。試看歷代的封建統治者,當其衰亡時期,都是昏君在位,奸佞當道,終於導致社會動亂,兵連禍結,陷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十年天地幹戈老,四海蒼生痛哭深”,因此說“亡,百姓苦。”而當每個朝代的興旺時期,統治者又大舉徭役,大興土木,奴役和盤剝百姓,以供其驕奢淫逸,所以說,“興、百姓苦。”這是作者關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華,表現了作者極大的勇氣和膽識,早在六七百年前的封建時代,他能作出如此透辟深刻的判斷,的確難能可貴。這首散曲把潼關的形勝和潼關的歷史巧妙地結合起來,寓情於景,因景生情,以形勝的不變,襯托歷史的多變,以潼關作歷史的見證,揭示出封建統治階級的爭奪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意蘊深邃,感情悲憤沈郁,雄渾蒼茫的景色、真摯深沈的情感和精辟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使得全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