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陳陶《隴西行四首·其二》,這個詩人入選唐詩300首的唯壹作品,整首古詩最後兩句流傳甚廣。正是因為其把對比手法用到了極致,帶給我們強烈的視覺沖擊,才成就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名氣。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本來已經是在戰場上為國捐軀化成的白骨,而在家鄉親人的夢境之中,他還活生生地存在著,或許某壹天就會叩開家鄉的大門。
這就是血淋淋的、效果鮮明的對比,其中產生出了巨大的情感張力,讓人不得不反思這場戰爭的慘烈。慘烈到什麽程度呢?再來看這兩句唐詩更為合適。“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跟隨盛唐詩人們所抒發的情感壹樣,這些將士們也在用自己的生命視死如歸,抱著必死的信念捍衛偉大的國土。但是,這場戰爭太慘烈了,唐朝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這樣的歷史事實,不讓這些邊塞的詩人們,更是感覺到震撼和悲哀。但悲哀的還不僅僅是整個朝堂的戰事大局,還有在這場戰事當中失去生命的每壹個小家庭。
開戰之前他們或許都還是活蹦亂跳的身影,都還在懷揣著回家的夢想,都還在夢境中與家人團聚。而家中的親人也在苦苦等待,翹首以盼,望眼欲穿。但是開戰之後,戰場上的將士們化成了磊磊白骨,那所有之前的夢想都已經煙消雲散。而家中的親人們卻依然還在癡癡的等待,還以為他們之前夢中的約定壹如從前。知道親人的死去固然會引起悲傷,但是了解了親人的下落,即便是最壞的結果,也總算是能夠告慰親人們癡癡等待的心靈。常年的杳無音訊,人早已經化成了無定河邊的白骨,妻子的夢境當中還在等待著他來團聚,豈不讓人悲從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