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課程”的概念由美國學者傑克遜於1966年在《課堂中的生活》壹書中正式提出,其後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註,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同構成了整個教育課程的兩大內容,其概念的界定也是相對於顯性課程而言的,是指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 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泛指在學校教育中沒有被列入課程計劃,對學生的知識、情感、信念、意誌、行為和價值觀等方面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隱性課程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是人的思想意識形成的重要誘因。顯性課程不系統、不規範、不合理、不科學勢必要影響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可以說,不重視顯性課程的教育不能稱之為教育,而不重視隱性課程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是殘缺不全的教育。隱性課程於人文學科中對於學生情感方面熏陶的重要作用,而課堂又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主體,研究課堂隱性課程的開發策略有其重要的實踐意義。
2中小學語文隱性課程開發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語文隱性知識的開發可以為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給予方向指導,便於其去掌握教學過程,因為語文學科自身人文學科的特性,導致部分知識無法僅僅依靠理性知識的傳授而獲得,因其局限性,教法也比較單壹。基於此,大多數都沒有真正領略到詩歌特有的語言美和意境美。註意對其積極作用的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人文素養的培養其次,隱性課程是學生主體成長發展的重要食糧。
3中小學語文課堂隱性課程的分類
傅建明認為, 學校教育中的隱性課程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壹層面是教科書中的隱性課程; 第二層面是教學活動中的隱性課程; 第三層面是教學活動之外的隱性課程。這三層構成了壹個動態的隱性課程的三維結構。因此探討其層面的隱性課程, 發掘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的隱性課程因素。
3.1環境因素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學生的人數等。這些因素在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研究中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但在隱性課程中卻占有重要的地位。語言的學習壹向強調語言環境的重要性,語言環境的營造應該從語言學習的主要活動場所――教室開始。把教室布置成具有漢語學習特點的樣式, 如墻報的設計、掛圖、桌椅擺放的設計選擇等都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很好的視覺刺激,有利於師生、生生的互動與交流, 桌椅應該經常變換, 給學習者以新鮮感。這壹切都構成了語文課堂教學中來自自然環境方面的因素。
3.2教師、師生人際因素
語文教師的教學與引導對語言學習者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富有有效的教學行為和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 會對學習者的學習效率產生極大的積極影響。因此,教師必須重視自身的培養與提升,發揮其隱性課程的作用。同時,在課堂應該建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人際關系。也可以被看作是由師生***同構建的壹種人文環境。它的建立對語言學習者大有裨益。心理學研究表明: 師生關系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程度以及學生的心理健康,語言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的過程。由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同創造的關系氛圍,也是壹種潛在的教育因素。
4隱性課程在中小學語文課堂詩歌教學中的開發策略
4.1創設情境,讓生命在詩意中昂揚
在中小學語文課堂詩歌教學中,可以通過營造詩歌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定壹些主題,諸如讓學生辦詩歌板報等,重陽節讓學生收集相關詩歌等,在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詩歌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代的詩大都可以入樂歌唱。具有和諧上口、鏗鏘悅耳的音樂美。現代新詩在格律上不像古典詩歌有嚴格的規範和要求, 但要強調詩歌的節奏韻律具有音樂壹樣的旋律美。因此,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壹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感知詩歌本身的音韻美。另壹方面,也可以在講授詩歌時配以適當的音樂,引導學生進入壹種符合詩歌意境的情境,通過對節奏的變化和情感起伏的感悟,獲得深層次的理解。
4.2教師引領、師生交流,讓學生多元化個性自由綻放
傳統教學講究觀念的壹致性,即教師努力將學生的不同理解統壹於教師對作品的劃分、概括中。教師是“引導者”,只不過是想方設法將學生引導到自己的見識範圍內。教師的壹言壹語並不是不可質疑的權威,學生的所感所想並不是毫無意義。因此,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學時應積極營造壹種民主、平等的氛圍,使學生在多元解讀中加深體驗、深化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