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於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2.《詩經.燕燕》先秦:佚名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
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於飛,頡之頏之。之子於歸,遠於將之。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之子於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3.爾蔔爾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詩經.衛風 氓》4.《近試上張水部》唐代: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5.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壹心人,白頭不相離——《白頭吟》兩漢:卓文君6.《詩經?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綢繆束芻,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綢繆束楚,三星在戶。
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7.《新嫁娘詞 其壹》唐代: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8.《新嫁娘詞 其二》唐代:王建 錦幛兩邊橫,遮掩侍娘行。
遣郎鋪簟席,相並拜親情。9.《新嫁娘詞 其三》唐代:王建 鄰家人未識,床上坐堆堆。
郎來傍門戶,滿口索錢財。10.之子於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詩經 東山》11.《孔雀東南飛》(選) 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
府君得聞之,心中大歡喜。視歷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
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
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賫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
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
阿母謂阿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 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
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門啼。
12.《長命女》馮延巳 春日宴,綠酒壹杯歌壹遍。 再拜陳三願:壹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常健,三願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
13.《南歌子·手裏金鸚鵡》唐代:溫庭筠 手裏金鸚鵡,胸前繡鳳凰。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1. 挽青絲,雙環結;百合鬢邊巧裝點。白婚紗,如飄煙;紅顏新妝比花艷。
鞭炮響,彩帶舞;大紅喜字窗前貼。黑轎車,紅玫瑰;接奴直到郎身邊。
醉婚宴,鬧洞房;語笑焉然化難點。交杯酒,紅燭焰;含羞帶怯君***眠。
2. 那日無眠臥在床,伊人出嫁喜車長。頭釵朱玉擁玫瑰,身有紅衣繡鳳凰。
遠夢徒增新夢淚,此時妄憶舊時妝。後來不解春風意,只怕情深落雨塘。
3. 欲作新娘喜欲狂,濃施淡抹巧梳妝。紅衣壹襲憐嬌軟,梨靨雙渦惜嫩香。
半喜半嗔呼不出,如癡如醉擁難將。天公酬得佳人意,嫁個多才好婿郎。
4. 玉環玉胭脂,兩眼宵金透,行人停步。仙女誰家,怎生如此,月飄渺、樓臺束縛。
春茶醉意,酒杯酒、曲彈無數。偏偏誤。
艷過是差錯?貴人幫助。牽手壹回,終身無怨,年復往、花開花露。
切把斷腸歌去,無法形容,兩難情為父。5. 東方之日兮。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闥兮。
在我闥兮,履我發兮。6. 手裏金鸚鵡,胸前繡鳳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7. 春日遊,妾擬將身嫁與,杏花吹滿頭。壹生休。
陌上誰家年少,縱被無情棄,足風流。不能羞。
8. 桃花好,朱顏巧,鳳袍霞帔鴛鴦襖。春當正,柳枝新,城外艷陽,窗頭群鳥,妙、妙、妙。
東風送,香雲迎,銀釵金鈿珍珠屏。斟清酒,添紅燭,風月芳菲,錦繡妍妝,俏、俏、俏。
2.女兒端午回娘家的詩,詞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中記道:“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壹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這是端午節又被稱為女兒節的壹個由來說法,也就是說,端午節是各家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那麽今天的傳統節日就為妳介紹,端午回娘家有什麽講究。
端午回娘家的習俗,不僅是沈榜所處的明朝才有,而是從唐朝開始就有了,並壹直延續到清末,嫁出去的女兒在端午那天都要“歸寧”,也就是回娘家,而且妻子回娘家後,做丈夫的在五月初六那天還得去迎接,迎接時不可能空手,得帶上禮品贈送給嶽父嶽母。另外,我國各地端午回娘家的講究各有不同,壹起來看看。
廣州人對端午節很重視,舊俗在農歷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壹般均為新媳婦所送,壹方面體現新媳婦的賢良,壹方面體現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
在湖北秭歸民間有“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之說,端午節甚至比春節還隆重,已婚女子要帶著丈夫和小孩回到娘家,拜見父母。他們或步行,或坐轎,或騎馬,或坐船回娘家,與娘家人團聚過端午。女兒娘家的父母要準備好酒菜,並邀請來親朋好友,壹起度過壹天的快樂時光。
在以前的老北京,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節的時候回娘家探親,探親時,手臂上系著彩色絲線、胸前戴著紅絨花。巧手媳婦還會編織五彩粽子(內殼用硬紙疊成,大小壹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纏上五彩絲線,連成壹串)佩戴身上祈福增壽。
當然,如今各地慶祝端午節已經沒有以前那麽講究,出嫁的女兒在端午這天回娘家也不必遵循舊俗準備太多東西,現代人簡便的做法,多數是提個粽子禮包,帶點時令水果回去看看家人,封份大紅包給父母,主要還是追求那壹份團聚的溫馨。
3.形容“盼望女兒回家”的詩句有哪些1、可憐天下父母心
時時刻刻牽兒身
兒行千裏父母憂
希望早歸享天倫
2、壹生不求榮華貴
夜想日思常流淚
望眼欲穿秋風吹
只願兒女平安歸
3、昔年呱呱在手
或繞膝跌跌走
今夕千裏奔波
盼歸七日相守
表達臨行前不舍得詩句:
遊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註釋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4.有關“女兒出嫁”的詩句有哪些挽青絲,雙環結;
百合鬢邊巧裝點。
白婚紗,如飄煙;
紅顏新妝比花艷。
鞭炮響,彩帶舞;
大紅喜字窗前貼。
黑轎車,紅玫瑰;
接奴直到郎身邊。
醉婚宴,鬧洞房;
語笑焉然化難點。
交杯酒,紅燭焰;
含羞帶怯君***眠。
1、
那日無眠臥在床,
伊人出嫁喜車長。
頭釵朱玉擁玫瑰,
身有紅衣繡鳳凰。
遠夢徒增新夢淚,
此時妄憶舊時妝。
後來不解春風意,
只怕情深落雨塘。
2、
欲作新娘喜欲狂,
濃施淡抹巧梳妝。
紅衣壹襲憐嬌軟,
梨靨雙渦惜嫩香。
半喜半嗔呼不出,
如癡如醉擁難將。
天公酬得佳人意,
嫁個多才好婿郎。
3、
玉環玉胭脂,
兩眼宵金透,
行人停步。
仙女誰家,
怎生如此,
月飄渺、樓臺束縛。
春茶醉意,
酒杯酒、曲彈無數。
偏偏誤。
艷過是差錯?
貴人幫助。
牽手壹回,
終身無怨,
年復往、花開花露。
切把斷腸歌去,
無法形容,
兩難情為父。
4、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
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zhēn蓁。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5、
東方之日兮。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東方之月兮。
彼姝者子,在我闥兮。
在我闥兮,履我發兮。
6、
手裏金鸚鵡,
胸前繡鳳凰。
偷眼暗形相。
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7、
春日遊,妾擬將身嫁與,
杏花吹滿頭。壹生休。
陌上誰家年少,縱被無情棄,
足風流。不能羞。
5.描寫女兒出嫁的詩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註音:蕡(和焚的讀音壹樣)
蓁蓁(和真的讀音壹樣)
譯文:
桃樹長得多麽壯盛,花兒朵朵正鮮美。
這位女子出嫁後,定能使家庭和順。
桃樹長得多麽壯盛,果實累累結滿枝。
這位女子出嫁後,定能使家庭美滿。
桃樹長得多麽壯盛,綠葉茂盛展生機。
這位女子出嫁後,定能使家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