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幾個概念的理解
要談“語文核心素養”,必須厘清幾個概念。
什麽叫“素養”?素,可以理解為本色、本質;養,可以理解為修養、教養、培養。素,側重先天的內在遺傳基因,個性特征,性格傾向;養,側重後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歷練。“素養”,就是指個體在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上,受後天教育、培養而獲得的能力和修養。
什麽叫“核心素養”?這是壹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什麽是“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我認為所謂“核心素養”壹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它是具有生長力的素養,是種子素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
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壹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壹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麽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征,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什麽?
人文修養包含三個維度:
其壹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看壹個人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有沒有興趣。有了興趣,有了愛好,他(她)就會樂此不疲,其樂無窮。錢理群先生說過:“興趣使人優秀,任務只能讓人合格。”冰心先生說:“有了愛就有了壹切。”有了愛,就有了動力,就有了樂趣,就有了時間,就有了積澱,就有了底蘊,就有了生長,就有了成就……
價值觀為能力導航。所謂價值觀,通俗地講就是是非好壞的判斷與選擇。國家現在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原先沒有價值判斷或混亂價值觀教育的糾正。有壹陣子,教育界提倡多元價值,甚至是沒有價值取向,結果導致學生是非不分,好壞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馬路上,年輕人不敢去扶起;以為賺到錢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這些錯誤價值導向對青少年貽害無窮。中國幾千年語文教育強調“文以載道”,這裏的“道”就是價值觀。我們可千萬別把老祖宗優秀的傳統丟棄了啊!
其二為,審美情趣。審美情趣,是審美主體欣賞、鑒別、評判美醜的特殊能力,包含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斷力和創造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麽是美,卻見仁見智。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讓學生分辨什麽是美,什麽是醜?不能以怪為美、以奇為美、以俗為美,更不能以醜為美。那什麽是美呢?我以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實、真誠、真理,美就沒有了基礎。壹切假的東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當今社會假貨泛濫,假唱為榮,以假充真,假話連篇,怎麽得了?真是底線,是美的保證。善也是美。壹切善舉皆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養壹個善良的公民,勝過壹百個高分數的“精致的利己主義”,我們要為學生點滴的善行點贊,同情弱者,公平正義,見義勇為,懷有惻隱之心,不獻媚,有風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培養孩子練就壹雙“火眼金睛”,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靈,美的雙手,那我們的世界將是多麽美好!
其三為,文化底蘊。壹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個大概念,就語文學科來說,所謂文化底蘊,就是壹個人對古今中外壹切經典文化的積累程度。作為壹名語文人需要什麽文化底蘊呢?
需要經典詩詞的底蘊。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思無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教,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使人靈秀,讀詩長大的人內心靈動,外在秀美。壹個氣質高雅、溫柔敦厚的人群組成的民族,是多麽優秀的民族啊!
需要文學名著的底蘊。文學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靈魂代言人。《西遊記》培養孩子無限的想象力,“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天馬行空,騰雲駕霧,壹個筋鬥十萬八千裏。既可三頭六臂,也可長生不老;既可飛行三界,又可暢遊龍宮;少年奇妙的想象力就在壹部《西遊記》中被熊熊點燃。《水滸傳》培養了學生公平俠義精神,“路見不平壹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三國演義》為學生們塑造了壹位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無數少年讀了《三國演義》後夢想自己成為“羽扇綸巾”的孔明,神機妙算,決勝千裏。《紅樓夢》更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壹部《紅樓夢》說盡了人間百態,它既是中華文化學,也是人性學;既是愛情小說,也是人情學;既含建築學,也含服飾學、烹飪學、醫藥學、詩詞學……《紅樓夢》就是壹部包羅萬象的獨立“紅學”。文學名著就是為學生的文化奠基,為學生的精神著上亮麗的底色。
需要文哲史的底蘊。古人講,文哲史不分家。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人類社會的形象圖說。哲學是萬學之學,指導壹切科學,充滿著好奇、疑問、探究與智慧。哲學就是追求智慧、熱愛智慧的學問。歷史充滿智慧,讀史使人明智;文學充滿智慧,文學給人靈感,給人想象,給人真善美的啟迪。當文哲史融為壹體時,就讓我們的心靈充盈智慧的光芒。
語言能力包含兩大維度:
其壹為,說寫表達的維度。語言能力強,首先表現在說寫能力強。論說,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妙語連珠,繪聲繪色;論寫,文思泉湧,妙筆生花,下筆如神,趣味橫生,壹揮而就。這就是語言能力強的表現。
說為口頭表達,現代社會特別重要。短則三言兩語,擊中要害,畫龍點睛;長則洋洋灑灑,不枝不蔓,扣人心弦。口語強調短句,強調清楚明白,強調抑揚頓挫。
寫為書面表達,書寫要有讀者意識。要讓別人喜歡讀,有趣味,有意思;要讓別人讀得明白,要圍繞主題,通俗流暢;要讓別人讀得有滋味,要強調表達的藝術性,或含蓄,或詼諧,或風趣,或莊重,讓讀者仿佛“讀妳千遍也不厭倦”。
其二為,聽讀吸收的維度。聽得懂別人的話是壹種能力。要聽得懂別人話裏的意思,還要聽得懂別人話外的意思。要能捕捉別人話語的主要信息,聽壹場報告、壹次講座,妳要能把主要精神,主體綱要提煉出來;還要有較強的復述能力,聽壹則故事、壹段評書,能轉述,能創造性復述,這是莫言、胡適等語文大家少年練就的童子功。
讀懂各類文章更是重要的語文能力。讀詩歌,能讀懂詩歌內在的情誌、意境;讀散文,能抓住文眼,提領而頓;讀小說,能在情節發展中讀出人物性格,讀出人物形象;讀現代說明文,能抓住要點,明白原理,依章操作。文有三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們要真正領會“詩書滋味長”的悠遠意味。
三、培養核心素養的壹般策略有哪些?
1. 重視閱讀
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教學中怎麽重視閱讀呢?
第壹,要重視課內閱讀。課內閱讀首先是指教科書閱讀。教科書是編者精心選編,大多文質兼美,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閱讀,細心品味,化人為己。
關於教材閱讀我有壹個建議:切忌泛泛而讀,要抓住壹點,深入開去。譬如讀《李時珍夜宿古寺》,就讓學生領悟環境描寫的妙處;讀《煙臺的海》,就讓學生學習打比方,描寫壹處的風景;讀《第壹朵杏花》,就讓學生練習人物提示語的運用。如此長期堅持,學生必然收益頗豐。
第二,要重視課外閱讀。《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壹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語文教師,我只讓學生做兩件事,壹件是讓學生大量閱讀,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另壹件是讓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壹個讀的習慣,壹個寫的習慣,這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課外閱讀第壹,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真理!第二,是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好的習慣就是素養,壹旦學生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學生的人生就成功了壹半。
第三,要重視個性化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趣味與傾向。女孩好美文,男孩好科幻,幼年好童話、神話,少年好現實偵探。我們應鼓勵學生不同的閱讀趣味,不要阻止,不要扼殺,在鼓勵中,在欣賞中,逐步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培養多方面的閱讀興趣。即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比較狹窄,也應尊重和鼓勵。
2. 重視積累
閱讀是吸收,也是積累。但我這裏強調的積累是指經典詩文的積累,是指背誦的積累。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我寧願背下壹部詩集,而不願泛泛地閱讀壹百部詩集。因為泛泛看過的詩集終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詩集則成為自己的了。我打個比方,看過的文章,就如在飯店看過的美食,僅僅飽眼福而已,而背下的詩文,就如吃下的美食,會變成妳精神的營養,滋養妳終身。
小學階段應有哪些積累呢?
首先是詩歌的積澱。我認為小學階段背誦二三百首詩歌不成問題。先以五言絕句開始,逐步走向七言絕句,律詩和宋詞。300首詩歌,6年平均每年50首,壹學期25首,壹周壹首多壹點,完全不加重學生負擔。詩歌背誦,要做到熟讀成誦,理解大意,最終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唯有滾瓜爛熟,才能壹輩子不忘。當然,現當代優秀的兒童詩歌也可放入其中,但壹定要選擇優秀的,公認的。
其次是國學經典的積澱。像《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聲律啟蒙》,這樣以短句為主,並且押韻的傳統美文,應該讓學生背誦。我反對死記硬背,要讓學生有興趣地背誦,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可通過講故事、講傳說吸引學生,學生背下了,可安排展示環節和場所,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中高年級還可背《論語》《老子》《大學》《中庸》《孟子》節選,從小給學生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3. 重視思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布萊希特說:“思想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壹。”人因思考而偉大,人因思考而快樂,人因思考而成長。但是,縱觀當下語文課堂,假問題、淺思考、不思考現象,比比皆是。好的課堂,重要的評價標準,就是有效思維的長度,有價值思維的厚度,深度思維的力度。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有效思維,深度思考,給學生智力以挑戰呢?
其壹,讓學生跳壹跳摘到“桃子”。“跳壹跳”,就是讓學生要經過思考,經過努力,經過探索,經過碰撞,甚至經過挫折之後才能達到。要避免學生在書上能找到現成答案,更要避免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脫口而出。例如李白《贈汪倫》壹詩,如果問“從哪裏看出汪倫對李白的友情深厚?”這就是淺問題,學生不思考就能回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如果問:“為什麽汪倫早不送,遲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時,才趕來相送?”這就是真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必須聯系倆人關系,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做出答案。
其二,不給學生唯壹的答案。語文學科不同於數學學科,答案往往不是唯壹的,如果強調統壹的標準答案,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語文答案不是用“對”“錯”來評價的,而是用“好”與“不好”來衡量的。例如用“孫行者”做上聯,要學生答出它的下聯。學生可以答“唐三藏”,可以答“胡適之”,也可以答“祖沖之”,都是對的答案。但相比較而言“祖沖之”對得更工整,更恰當,因此就更為優秀。如果把學生思維打開,讓每位學生都說出與眾不同的答案,那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就會熠熠生輝。
3. 重視表達
課前三分鐘演講,小小故事會,讓學生在小組和班級內大聲發表自己的觀點,評選班級發言明星等,都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有效措施。
書面表達能力更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途徑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為有效、廣大壹線教師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讀寫結合。譬如,學習《李時珍夜宿古寺》,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練寫環境描寫。學習《春聯》,可以讓學生在對對子的語文實踐中品詞煉句。學習《莫泊桑拜師》,可讓學生觀察馬路上經過的三位人物的衣著、神情和步態,練習細節描寫。壹課壹練,選準讀寫結合點,學生學習壹課,練習壹課,定能壹步壹個臺階,走進書面表達的廳堂,習得表達的真諦。
四、改進課堂教學,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建議
1. 起點高壹點。起點,是指教與學的起點。學生不是壹張白紙,他們已有壹定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尤其是在當下網絡社會,學生獲得信息知識的途徑多樣化了,他們不壹定知道得比老師少。如果教師仍然從零起點教學,必然挫傷學生的認知尊嚴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科太“小兒科”了,沒有學習挑戰的樂趣。怎麽做到“起點高壹點”呢?我們的經驗是學習前置,讓學生課前研學。老師事先設計好“研學單”,讓學生課前充分地研學,課堂教學的起點自然提高,學生真正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帶著感悟走進課堂,在課堂和老師平等地對話交流。
2. 容量大壹點。小學語文課文選文95%以上均是白話文,白話文的特點就是明白如話,淺顯易懂,無須“細嚼慢咽”。而傳統語文課堂往往壹篇課文要教兩至三課時,少慢差費。其實我們的前輩、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老師,早就探索出壹條高效的語文教學之路:別人壹學期學20幾篇課文,她壹學期教95篇課文。事實證明,這經驗行之有效,完全可能!如何容量大壹點呢?方法有:其壹是主題閱讀。圍繞壹個主題,教壹篇帶幾篇,突出主題理解;其二是文體閱讀。圍繞某壹文體,教壹篇帶幾篇,突出文體特色;其三是寫作閱讀。圍繞寫作技法,教壹篇帶幾篇,突出寫作方法。
3. 難度深壹點。教學要有壹定的難度,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原則。但是,我們語文學科常常忽視這壹原則,因此才出現學生壹個月、甚至壹個學期不上語文課,都沒有多大關系。好的課堂壹定要有緊張的智力生活,這是符合腦科學的規律的。大腦的特點就是“喜新厭舊”,喜歡挑戰。新知對人腦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當新知有挑戰、有刺激時,大腦就處在興奮狀態,腦細胞就被激活,思維就得到發展了。當然,難度是相對而言的,大部分同學經過思考,經過碰撞,經過交流,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能夠解決的,就是合適的難度,這就是“兒童的難度”。為此,教師在備課中選擇合適的文本,設計有思考性的問題至關重要,能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藝術。
4. 視野寬壹點。視野寬壹點,是指教師的課程內容視野要開闊壹些。呂叔湘先生說:“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語文老師,既要關註教材文本,也要關註課外文本;既要關註唐詩宋詞,也要關註國學經典;既要關註古代神話,也要關註現代繪本;既要關註中國童話,也要關註世界兒童文學……生活的外延有多廣闊,語文的外延就有多遼闊。教師的課程視野,影響著學生思想的視野,我們的語文課程要向四面八方打開。
5. 教學有趣壹點。教學是否有趣味,直接關系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情感態度。我曾經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什麽樣的教學最歡迎。學生歡迎度最高的教學是風趣、幽默、好玩、生動。我說過這麽壹句話:“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好玩。”好玩,就是把教學上升到藝術的境界,上升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上升到樂學的境界。梁啟超先生在《學問之趣味》壹文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裏頭所含壹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讓知識變得好玩,讓課堂變得好玩,讓教學變得好玩,讓語文變得好玩,這應是我們語文教師終身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