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教學中, 許多老師普遍認為在壹堂課的40分鐘裏,盡可能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壹會兒怕這個知識點講漏了,壹會兒又怕那個知識點沒講透,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誠然,壹篇課文包容的知識點很多,要絲析縷剖,恐怕幾天幾夜也講不完。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大多提倡增大課堂容量,加強課內課外銜接,結果導致許多老師在課堂上遊離了課文主旨,肆意發揮,無端延伸,忽略了教學重點。壹節課師生忙得不可開交,然而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所獲的又有多少呢?
在聽取湖南童建庭老師的《斑羚飛渡》這壹課時,我與身邊的聽課老師都產生了疑問,這節課除了復述課文的活動,缺少了對語言的賞析與運用,更像壹堂政治課。這樣的課堂可取嗎?教育專家史紹典老師在點評這壹節課時指出“教師在壹段時間教學中學生所獲的進步或發展叫有效教學。”那麽這節《斑羚飛渡》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復述故事,在復述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只不過要把這教學目標落實到深處就是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復述,如由簡潔的梗概提升到生動形象的復述再到換壹個角度來復述。確實,我們之前不是經常說壹課壹得嗎?關鍵是學生學有所得。如果通過這節課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也是壹節有效的課堂嗎?
當然,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我們有壹個宏觀的計劃,明確壹個階段(如初中階段,壹學年,壹學期,壹單元)的目標,壹節課相對集中的目標是什麽。通過哪些學習活動把這壹目標落到實處。
二、教師的文本閱讀很必要
由於長期以來語文考試制度的原因,課堂教學的第壹目的是功利地應付考試,老師的教學都是圍繞考試而展開,如何教給學生答題的技巧與答題的規範成了第壹要務。至於文本的閱讀,更多的老師喜歡看教參註重權威的分析而忽視了做文本的知音,富有個性的閱讀。 有人說“壹千個讀者就有壹千個哈姆萊特”,如果老師沒有深入地對文本進行,壹味的依賴於教參,教參雲亦雲,懶得動腦做題找參考答案就會導致自身的閱讀能力逐漸退化。在聽取湖北沈曉蓉老師的《神女峰》、河南王改玲的《動人的北平》後,我不得不被執教者廣博的知識以及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所折服。老師只有從感性上親歷文本,才能培養自己的判斷力和洞察力,對文本的情感體驗是與學生對話的基礎。廣西老師陳艷霞在上《揚州慢》時,聲情並茂地進行課文的朗讀,令全場老師贊嘆不已。從她的朗誦中聽眾已經感悟到了《揚州慢》所抒發的黍離之悲了。以前我們經常談到學生要與文本對話,其實作為語文教師,更應該和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只有先讓自己的心靈走進文本,教師才能在上課時帶領學生批文入境,引發出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達到增加知識、提升人格的課堂目的。
教師只有以壹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充分自我的閱讀,才能有自己深刻的體驗和感悟,才能從多角度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情感活動。教師只有摒棄參考書,以時代的新視角進行智慧式閱讀才能有新的理解,經典也會常讀常新。也只有在對文本的細節閱讀中我們才會尋求到解讀文本切入的新方式,進行創意的教學設計。
三、學生的感悟與體驗很主要
在聽課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禁為武鋼三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他們敢於表現自我的膽色而贊嘆不已。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沈曉蓉老師上舒婷的《神女峰》,要求學生讀完詩歌後談感想這壹環節。大多學生能從“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壹晚”體會到詩歌反映了社會女性對生命本體自由和解放的追求與宣告。表現了現代女性意識得以充分的張揚,是對要求女性從壹而終的封建節烈觀的背叛。但壹位男生卻提出了女性不應拋棄傳統善良、貞潔的美德,正是因為中國女性的忍耐與犧牲才得以維護家庭的和睦以及國家的安定和平。他富有個性的精彩表現贏得與會老師熱烈的掌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那麽,要想課堂教學更有效,重視學生的感悟與體驗應成為課堂的主要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教師情、學生情與作者情三情融合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的思維碰撞尤其是思維層次的深度與廣度。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可能會記住,讓我參加,我會理解。”鑒於此,我想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將從容留給自己,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課堂。
反思自己以前的語文教學過程,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預先設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學生只是結論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學生沒有積極的探究過程,長期這樣的學習,使得學生沒有了個性,沒有了自己的想法,更沒有了創造,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也越來越淡。學生感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重視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