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勇敢頑強的詩句(關於堅強的古詩詞)

關於勇敢頑強的詩句(關於堅強的古詩詞)

1.關於堅強的古詩詞

鄭板橋 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於謙的《詠石灰》: 詠石灰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檢舉

李白的《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通過環境的惡劣,反襯士兵的堅強,勇敢。

《木蘭詩》中的“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詩,通過環境描寫,渲染出十年軍旅生活悲壯、嚴酷的氣氛,烘托出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

2.長征這首詩中勇敢頑強的詩句是什麽

長征這首詩中勇敢頑強的詩句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壹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壹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

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該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尤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面中具有強烈的動感;而在該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

“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壹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

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

“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壹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紅軍又翻岷山,進陜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壹籌。“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壹步的兀現。

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關於勇敢、堅強、堅毅的名句

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戰國時期·荀子《勸學》

白話譯文: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麽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麽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2、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戰國·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白話譯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壹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3、不是壹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唐·裴休《宛陵錄·上堂開示頌》

白話譯文:要不是經歷如此壹番透徹心骨的寒冷,又怎能有梅花如此撲鼻的芳香呢?

4、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唐代·王勃《滕王閣序》

白話譯文:年紀大了應當更有壯誌,哪能在白發蒼蒼時改變自己的心誌?處境艱難反該更加堅強,不能放棄淩雲之誌。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代·鄭燮《竹石》

白話譯文:緊緊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妳刮東西南北風。

搜狗百科-勸學篇

搜狗百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搜狗百科-不是壹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搜狗百科-滕王閣序

搜狗百科-竹石 (鄭燮所作七言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