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
”,
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就無人能及;作為和苦難命運作鬥爭的代表,
同樣令人崇敬。無論從哪壹個方面來說,
都是壹個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把貝多芬這樣壹個偉人還原為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著重表現他內心的痛苦和對不幸命運的頑強抗爭。
貝多芬有著和常人壹樣的喜怒哀樂:當有人來拜訪他,並希望了解他時,他會感動得流淚;當無端被打擾時,他壹樣會表現出不耐煩;面對耳聾的打擊,他也不免嘆息,感到軟弱。但是貝多芬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堅強意誌,不向厄運低頭:作為
,最大的打擊莫過於耳朵聽不見音樂。但他並沒有在耳聾的打擊下消沈下去,而是直面這壹殘酷的事實,壹方面盡可能獨立地處理日常雜務,另壹方面坦然面對耳聾帶來的孤獨和安靜,傾聽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沖動,用“心”觀察和
,進而把這種思考付諸音樂,把音樂由娛樂的工具變成了表達的語言,表現心靈中復雜多變的情感和自
、意誌,甚至是對世界的觀念,傳達對自我或大
秘的、
的感悟,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使音樂成為思想的載體,心靈的歸宿。
本文的作者顯示了高超的
技巧。不但從遠到近、由上至下進行描寫,
,而且以形傳神,從對貝多芬的
中,表現出了他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衣飾,“拖在衣服後面的”“早已失效了”的
,“愁苦”的臉,蓬亂的頭發,都在印證著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的壓力。然而,與此同時,他那“仿佛要挑起整個生命的
及命運的擔子”的寬闊雙肩,“有力的大手”,“有壹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緊閉的嘴”,都在顯示著他對於不幸遭遇不妥協不屈服的抗爭意誌。
本文層次清晰,脈絡清楚,按照訪問的順序,首先從
——貝多芬日常生活的
的角度,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接著,以壹個初次拜訪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現了貝多芬的形象。最後,作者讓主人公自己開口,
他的內
。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為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
,成功地表現出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
二、問題研究
1.“妳們竟敢到獸穴裏來抓老獅子的毛”是什麽意思?
這是壹個比喻。貝多芬的意思是說,壹般人都以為他很可怕,很難接近,而“客人”竟然來拜訪他,
也未經他的允許就讓客人進門,他對他們的做法感到吃驚。
2.為什麽貝多芬說“壹株樹也比壹個人好”?
這需要聯系貝多芬耳聾後的心理來分析。壹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礙,常常被人誤解,他的社會交往受到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壹棵樹,因為壹棵樹尚且可以
大自然的聲音;另壹方面,耳聾後的貝多芬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獲得了心靈的純凈和安寧,就心靈的純凈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
3.“妳可能想到我—— 壹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巖內燃燒,拼命
掙紮出來。”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貝多芬把耳聾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巖”指他的創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說,正當他對音樂的理解更進壹步,創作欲望旺盛之時,遭到耳聾的打擊,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的音
業,“拼命”“
”表現他與不幸命運做鬥爭的決心。
4.“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恒’為伴”,這裏的“永恒”指的是什麽?
“永恒”指作為心靈載體的音樂藝術。這句話是說,貝多芬雖然因為耳聾,與人的交流和溝通發生困難,但是這種局限又使他超越形體和言辭,直接感知人的心靈世界,進而領悟音樂的真諦。音樂成為他忠實的朋友,撫慰他的心靈,並傳達他的心聲,朋友會離去,會誤解他,但是音樂不會,音樂永遠陪伴他。
5.“請看壹看
的《
》,在那本大書裏流著
,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並且加以引申開的。”這句話應如何理解?
《
》以集中表現
朵夫的生活遭際和人生追求為基本內容,貫穿在小說中的是
朵夫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不懈追求。
朵夫的經歷和性格與貝多芬相似,
完成於此前的
是最著名的
記,《
》最初就是受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創作的。
的傳記作品《
》詳細地說明了這壹點。
6.“聽我心裏的音樂!妳不知道我心裏的感覺!壹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壹分鐘裏希望寫出的音樂!”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貝多芬以他整個的生命和熱情從事
,音樂在貝多芬的筆下和心裏,已經成為生命的象征,而樂隊只能奏出有聲的
,卻不能完美傳達心靈的律動和生命的節奏,即貝多芬“心裏的音樂”。
練習說明
壹、閱讀全文,完成下列各題。
1.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說說其間寫了哪幾件事。
2.用幾句話概括壹下作者筆下的貝多芬的形象。
3.文中貝多芬的哪些話深深觸動了妳?妳對這些話是怎樣理解的?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重要內容,理解課文的主旨。
參考答案:
1.“客人”訪問貝多芬的過程:
開門——女傭介紹貝多芬的情況——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下樓並開始和“客人”談話——貝多芬和“客人”***進晚餐——貝多芬回憶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和“客人”會面,貝多芬回憶他最後壹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
2.貝多芬的形象:獨立而驕傲,沈郁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
可以讓學生
,既可以結合貝多芬的情況來談,也可以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談。
二、註意描寫貝多芬穿著和外貌特征的語句,模仿這種寫法,用幾句話描寫妳最熟悉的壹個同學的外貌。進行交流,看誰寫得最傳神。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掌握本文作者通過
展現人物個性特征和精神氣質的
。
三、課外聽聽貝多芬的
,結合課文思想內容,說說妳從音樂中聽出了什麽。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進壹步理解貝多芬的精神世界和他所說的“心裏的音樂”的深刻內涵。
教學建議
壹、體會課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寫。作者不單純是外表和外貌的簡單描繪,而是從肖像描寫中展示了貝多芬的生活遭遇、個性氣質和精
貌,應該引導學生學習這種塑造人物的
。
二、引導學生將本文與前兩篇課文——
和
進行
,比較這三篇課文描寫人物的角度和記敘重點的異同,進而在
中學習
的方法。
三、教學步驟
建議***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壹課時
1.布置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課外查閱貝多芬的有關資料。
2.可以讓學生欣賞貝多芬的
錄音導入課文。
3.檢查預習。
先讓學生交流由查閱貝多芬資料中獲得的對貝多芬的印象,歸納出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師加以點撥,歸結到他對不幸命運的抗爭上。
4.對照預習,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反映貝多芬對待厄運的態度和感受的語句和段落。
5.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文中幾個難句的含義(難句見“問題研究”)。
6.布置作業:要求學生選擇
進行肖像描寫。
第二課時
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6、7、8段。
2.組織學生討論本文肖像描寫的好處。
3.教師進行總結。
4.同學交流肖像描寫練習作業,交換評閱。
5.布置作業:根據課堂討論和同學評語,修改前壹課時的肖像描寫作業。
有關資料
壹、作者簡介
何為,原名
生於浙江定海,歷任報紙記者、刊物編輯和
編輯,1937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寫過詩歌、小說和散文,1956年後主要從事散文的創作,著有《第二次考試》《
集》《臨窗集》等散文集。
何為的散文,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進行深入的開掘,同時,又註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動性,有較精巧的構思和深遠的意境,語言簡潔優美。
二、貝多芬簡介
貝多芬(1770-1827),德國
、
代表人物之壹。出身
選侯宮廷歌手世家。自幼跟從父親學音樂。19歲於
旁聽哲學,接觸
。1787年起任音樂教師。
定居
,三年後出版第壹部作品。自此開始創作生涯。
兩耳
,但從未
,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表現出人類的英雄氣概。晚年處於
反動統治和封建勢力復辟時期,部分作品流露
,但仍不失對
的熱切向往。其創作繼承
、
統,吸取法國
音調,鼓舞人心,激勵鬥誌。為使音樂表現
對立,在創作手法上進行多方面的革新:運用廣泛發展的對比主題,富於動力的和聲進行;擴展
結構使之適應矛盾沖突,深化了
與再現以及
的表現意義。在
中善於以充滿動力的
代替雅致的
,賦予
以交響性構思的配器,並在
中引用人聲等。其創作成就極大地深化了音樂藝術的思想性和表現力,對後世有極深遠的影響。主要作品有
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
最為著名),歌劇《費黛裏奧》,戲劇《哀格蒙特》《雅典的廢墟》配樂,
五部,
壹部,
十
,小提琴奏鳴曲十首和
兩部等。
(摘自《
》,
1
版)
三、關於貝多芬(
)
1.英雄的貝多芬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壹個
。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在貝多芬稍前的時代,歐洲
上的大聖是
。然
的音樂的價值,畢竟止於壹種“音的建築”,即僅因音樂的“美”而有存在的意義而已。至於貝多芬,則更有異彩,他的音樂是他的偉大的靈魂的
的音樂是感覺的藝術,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的聲響。
他的全生涯中最偉大的作品《
》,是全聾後的所作。聾子能作音樂,已是妙談;而況所作的又是世間最偉大的傑品!可知這全是超越的靈的產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悶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運對於人類,只能操縱
,而無可奈何這偉大的精神的英雄。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的時候(
)。自此至57歲(1827年)逝世,其間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聾疾為祟的時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時期產生。直到入了全聾期,站在演奏臺上聽不見聽眾的拍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作曲,終於作出了最偉大的《
》而擱筆。臨終的時候,他口中還這樣叫嘆:
“唉!我只寫了幾個
!”
在這句話中可以窺見他的抱負的偉大。
貝多芬的《
》標題為
。貝多芬自己曾經指這曲的第壹樂章的第壹主題說:
“命運來叩門的聲音,正是這樣的。”
2.
的貝多芬
貝多芬對於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專橫
,藐視壹世。表面看來簡直是壹個
。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諒他的人——以外,貝多芬沒有
的朋友。且對於
的旅舍的主人,常常沖突,至於激烈,故壹年中必遷居數次。
形容他這橫暴的性格,有這樣的話:
“貝多芬是獨自生活在無人的荒島上,而壹旦突然被帶到歐洲的
裏來的人。”
這話把貝多芬的壹面說得十分透徹。自來
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為,而貝多芬竟是壹個極例。當時歐洲有名的
有壹天去訪問他,看見他耳上纏著重重的紗布,蹲伏在室內。
出來對人說:
“這人不像歐洲第壹大
,倒頗像漂流在荒島上的
。”
他常常用棉花蘸黃色藥水,塞在耳中,外纏紗布。他顎上的須常常長到半英寸以上。頭發似乎
接觸過梳櫛。麥束壹般地矗立在頭上。他曾經為了壹盆湯做得不好,大動怒氣,拿起來連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蠟燭的心子來當
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熱鬧的時候,穿了寢衣,在靠街的窗口剃
,不管人家的註目與驚訝。有壹次為了動怒,拿起壹個開蓋的墨水瓶來,投在鋼琴的鍵盤上。他彈琴的時候,因為長久之後手指發熱,
鋼琴旁邊放壹盆冷水,彈到手指發熱的時候,就把兩手在冷水中壹浸,然後繼續彈奏。然而他的動作很亂暴,每逢彈壹回琴,必灑壹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這冷水從地板縫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寢床中。樓下的主人
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對貝多芬說了幾句話,貝多芬就動怒,立刻遷出這旅舍。
貝多芬的姿勢極為醜陋。頭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動作又極拙劣。有壹次他也想學跳舞,然而他不會按了
而動作。據傳記者說,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悶。身長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極廣,面上多痘
,臉皮作赤
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長短略等,手的背面長著很長的毛。頭發多而黑,永不梳櫛,永不戴帽,常常蓬頭出外散步。起風的日子,他的頭發就被吹得像火焰壹般。人們在荒郊中遇見他,幾疑為地獄中的惡魔。
……
凡此種種強頑怒暴的習氣,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懷抱的大苦悶而來的。而他的苦悶的源泉,全在於他所罹的聾疾。
3.苦惱的貝多芬
貝多芬在
的冬日的日記簿上這樣記錄著:
“身體無論怎樣弱,我的心壹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歲了。我必須盡我所能,成遂壹切願望。”
寫了這段日記之後,不久就達到了剝奪他的後半生的幸福的肉體上的大苦痛。他的聾疾發生於
的夏日。
貝多芬的
活,在十八九世紀的交代期起壹大變化。以前即是
和莫紮特的影響的時代,以後是自己的樂風獨立的時代。十八九兩世紀之交的數年間,貝多芬正在埋頭於作曲中,對於自己的健康狀態差不多全不註意。因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
,他在劇場中必須坐在第壹排椅子上,方能聽見歌手的唱聲。
他在寫給壹個知友的信上這樣說:
“妳所親愛的貝多芬,完全是壹個不幸的人,他已經在和自然與神相沖突了!我常常詛咒
。因為
在拿他的所造物來當作自然界的極細微的事故的
。又在破壞人間可成為最美的事業。我所最寶貴的耳,今已聽不出大部分的音了。這是何等可悲的人生!我所親愛的壹切事物,今已離去我了。像從前的沒有
,是何等的幸福!倘得與從前壹樣地健聽,我真要立刻飛奔來告訴妳。然而我決不能得到這歡喜了!我的青春已經長逝,青年時代的希望的實現,藝術上的銘記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極而放棄
了。……
到了次年,即
,他的耳疾更加深起來,又常常耳鳴。他是自然愛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
。這時候他到野外,聽不出農夫的吹笛的聲響,頓時又起悲觀,寫了“遺言”寄送朋友。然而他終於是強者,用不屈不撓的態度,來同這聾疾戰鬥,他曾經對人說:
“我壹定要克制我的命運。”
從此以後的生活,全部是對於聾疾的苦戰了。
,拿破侖軍隊侵入
,炮彈飛走空中的時候,貝多芬恐怕炮彈的聲音增進他耳疾,用兩手指緊緊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滿腔憂悶地躺在床上。
聾疾是貝多芬的生涯中的壹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貝多芬,音樂是苦惱的赴訴處,同時又是苦惱的逃避所。
(選自《近世西洋十大音樂家故事》,
2001年版)
四、羅曼·羅蘭和
(
)
存世已無慮幾百種之多,流傳最廣的要數羅曼·羅蘭所撰的這薄薄壹本,為其別出諸家而自成壹書,不溺於繁枝細節而以宏顯傳主精神取勝。隨著科技的進步,物質的豐富,人類的生存狀況漸趨舒適,“扼住命運的咽喉”以反抗苦難作為其生存方式的貝多芬精神,時下已稍顯疏闊,但是,生活不會總是壹帆風順,挫折與憂患還是需要我們直面的人生課題,故貝多芬的榜樣於我們仍能有所感悟。
文學史家
先生推許羅曼·羅蘭
為世界三大傳記之壹,不失為
。
隱遁在自己的內心生活裏,和其余的人類隔絕著,他只有在自然中覓得些許安慰。特
·特·布倫
說:“自然是他惟壹的知己。”它成為他的
所。
時認識他的
·納德,說他從未見過像他這樣的愛花木、雲彩、自然……他似乎靠著自然而生活。貝多芬寫道:“世界上沒有壹個人像我這樣的愛田野……我愛壹株樹甚於愛壹個人……”在
時,每天他沿著城墻繞壹個圈子。在鄉間,從黎明到黑夜,他獨自在外散步,不戴帽子,冒著太陽,冒著風雨。“全能的上帝!——在森林中我快樂了,——在森林中我快樂了,——每株樹都傳達著妳的聲音。——天哪!何等的神奇!——在這些樹林裏,在這些崗巒上,——壹片
,——供妳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