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對外漢語教學的先決條件是什麽

對外漢語教學的先決條件是什麽

對外漢語教學的先決條件是客觀認識漢語、漢字和漢文化本身

在我國人群中長期流傳著壹些關於漢語的錯誤認識,有的還牽涉到對整體漢文化的誤解。作為對外漢語教師來講,對漢語和漢文化自身應該具備比常人更多的知識和更深刻的理解,然而現實中,筆者發現對外漢語教師乃至語言學專業的學生,也在聽謠、信謠、傳謠,促使筆者要對常見誤解做語言學方面的解釋。

1.漢語是最難學的。

通常該論斷是由壹種自發的民族自豪感所引出的,目前為止沒有見到任何科學的論證和證據。生活在京、滬、寧、漢等高校比較集中的城市的同學可以去仔細觀察美國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有條件再去觀察壹些走出去的中國留學生的英語水平-筆者沒有經過嚴格的社會學統計,也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反正以我本人經驗來看,美國人的漢語強多了。在美國除了華裔以外,幾乎不會有人從小學漢語,也不會有人學很多年漢語,通常只是10-12年級的選修課而已;而中國人從小學英語,學很長時間。也許妳要說美國的教育方法好,老實說,在國際範圍內真沒聽過美國外語教學有甚麽特別之處,而且中國外語教學基本學的就是美國。現在妳還會認為漢語最難?

本體研究認為,任何語言都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語義4個部分。以英語為例,其表面復雜度就壹定比漢語差嗎?英語有復輔音,譬如str-ing,漢語就不能;英語詞匯不能像漢語那樣構成,鯉魚carp和鮭魚trout從表面上看不出任何聯系;語法上,英語有時、體、態,疑問倒裝,漢語同樣沒有;語義上也沒有任何證據表面英語比漢語簡單。就算我們把比較範圍限定在漢語的親屬兄弟語言中,有興趣讀者可以去了解壹下安多藏語、嘉戎語、獨龍語,保證妳覺得漢語、英語弱到爆。

以上的例子也並不是說漢語簡單,有簡必有繁。沒復輔音我們有聲調,構詞簡單語素可以復雜,沒形態可以有語序標記。總之語言本身必須講究平衡,以語法為例,形態難句法就必須簡單,譬如拉丁語;形態變簡單句法復雜度就會相應提升,譬如拉丁語後代西班牙語、法語。科學的來講,語言不存在“難”或者“易”,都是同等難的。

2.漢語造成中國人和外國人不壹樣的思維方式。

類似說法在學術界有正式的名稱,叫做“薩丕爾-沃爾夫假設”,由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和他的弟子沃爾夫提出。該假設又分為壹個強假設“語言決定思維”和壹個弱假設,“某些方面某種程度上部分決定”。

既然是“假設”就說明目前無法證明。隨著近年以來分子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發展,相反的證據越來越多。拿語言學來說,國際主流生成語法學派認為語言和人的聽覺、觸覺壹樣,是生物的內在機制,人類並沒有發現DNA差異可以造成語言的不同。事實是,中國人從小生長在美國壹樣可以學會地道的美國英語,沒有任何區別,說明人類普遍具有壹種語言機制,稱為“普遍語法”UG(UNIVERSAL GRAMMAR);而人思維方式的物質基礎是遺傳物質,思維不可能通過習得語言以後在壹歲半左右再定型;除非妳認為思維是由某些非物質的“靈性”所決定,但是這沒有實際證據。

那麽為甚麽人們會看到不同民族的人具有外在表現上的特殊性呢?筆者套用生成語法中的參數理論來解釋。假設人的思維是壹個函數f(x)=y=2x-1,人習得的語言、文化、受的教育等等環境因素是自變量x,x的巨大差異造成了最終應變量y的不同。x=1000,則y=1999, x=10,則y=19,如此能說明思維不同嗎?絕對不能,作為人類***有的函數f(function)來說,任何人都是壹樣的,妳的輸出有特點,僅僅代表妳早期的輸入x值是獨特的。

3.因為有漢字,所以漢語很難,很美,漢字決定漢語,漢語決定中國人思維;漢字很優秀,是最合理的文字。

中國人尤其容易犯語言和文字不分的毛病。前文已經說過,任何語言都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語義4個部分,但是沒有文字。文字是壹種記錄語言的符號信息系統,絕對不是語言本身。漢字是很難寫,然而並不代表先進。從人類文字的發展規律來看,它總是從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觀察瑪雅文字,妳會發現它們很像早期的巖洞壁畫;楔形文字早期也是象形的,腓尼基字母也有象形成分,字母A最早就是壹個倒寫的牛頭。腓尼基-古希臘-現代拉丁字母,成為了成熟的拼音書寫體系。

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漢字就高人壹等,相反象形比拼音低級才是正常的人類文字發展規律。從漢字本身來說,形聲字就是從象形到拼音的過渡,從甲骨文到小篆到隸書到後來的繁體、簡體,形聲字的比例是不斷增大的,漢字自己就會拼音化,只不過現在還沒完成處在變化中而已;西方從象形到拼音化經歷了3000-4000年的時間,而漢字從最早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算起到現在不過就經歷了3300年,處在向拼音文字的轉換階段是完全正常的。

漢字在中國境內沒有拼音化不代表在別國也沒有,日本假名和朝鮮諺文都是拼音文字,它們的產生不能說和漢字基礎無關。從人類語言需求來說,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必然產生大量的非實體性的抽象概念,請問“哲學”和“大國沙文主義”兩個單詞如果用象形方法應該如何造字表示?最終必定要依靠抽象表達,而人類自然語言的載體是聲波,用表音的方式再好不過。

漢字決定語言、思維、文化之類的說法也是不值壹駁,假設後天視覺刺激都能決定人類思維,豈不是多看國畫壹樣可以形成獨特的東方文化?況且,日本在沒有發明假名以前,朝鮮韓國在17世紀中葉以前,書面用的是100%漢字,難道當時,日本、朝鮮人具有和中國人壹樣的思維?

4.古代漢語比現代漢語簡潔、優美、高雅;甲骨文、金文、篆文都是高大上。

套用著名演員李成儒老師的觀點來說,這是文物觀,不是科學發展觀。文言文是西周早期的白話文,沒有甚麽特殊的,現代人學習起來很難是因為妳沒有口語基礎,不是因為文言文如何的高級。很多人認為詩經很美,很有哲理;詩經就是當時整理過的山歌、民歌,不信妳可以跑到江西婺源山裏去聽聽民歌,很好聽很美嗎?我個人覺得很土,比歌劇差遠了。

人類早期的文學有多落後,隨便舉個例子,古希臘某些詩歌都不押韻,因為當時人們還沒有發現押韻會比較好聽。

玩票的人喜歡在課堂上拽甲骨文和文言文;說穿了,不過是機械畫圖和感性模仿而已,人類科技發展到今天,語言研究和二語習得研究都走向了數學、邏輯和心理學的高端研究,不可能回到山頂洞去。

當妳堅信壹個觀點時,應該慎重問自己3個問題:壹、這個觀點是不是我傾向於相信的?二、是不是沒經過或者沒看到過科學的論證?三、是不是喜歡向他人轉述?當回答是三個“是”時,妳就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