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散文《行道樹》和《敬畏生命》等文章是她關註自然、禮贊生命系列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她的文章中賦予了平凡而普通的行道樹以人的思想、情感,並借此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索與探索。文中處處寫樹,但又筆筆寫人,字字關情。文中寫行道樹的生存環境,內心的痛苦、神聖的責任,實際上都是作者人生積澱與社會閱歷的濃縮。在張曉風的筆下,行道樹是壹個無私奉獻、心胸豁達的形象,這些是作者贊揚的,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生意義。
我們都是社會生活當中的壹員,我們的生活能如此的美好而快樂,正因為有千千萬萬個象行道樹壹樣默默奉獻的人的存在。他們承受著痛苦,努力追求,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他們兢兢業業,默默無聞,不斷創造著世界的奇跡;他們犧牲自己,照亮別人,讓愛的陽光灑滿大地。有壹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獻出壹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是的,只要我們人人都奉獻自己,世界將永遠充滿陽光。
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臺,畢業於臺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臺灣陽明醫學院教授。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壹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臺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早在1977年,時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臺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壹,評論贊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壹次感性素描。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妳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壹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壹本散文集《地毯的那壹端》為標誌,她以壹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壹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蕩、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妳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誌,可視為由第壹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壹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妳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裏作壹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壹,是壹位從壹般女作家狹隘局促的閨秀天地裏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壹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張曉風散文藝術的原創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為起點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壹位以生命和創意的生成,以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誕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是這位女作家奉獻給中國現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績。她走上這壹條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道路,有壹個從並不全然自覺到完全自覺,從不盡完善到圓融渾成的過程,但卻有其內在的邏輯必然性。
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臺,畢業於臺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臺灣陽明醫學院教授。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壹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臺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早在1977年,時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臺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壹,評論贊辭說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壹次感性素描。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妳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壹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壹本散文集《地毯的那壹端》為標誌,她以壹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壹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蕩、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妳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誌,可視為由第壹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壹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妳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裏作壹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壹,是壹位從壹般女作家狹隘局促的閨秀天地裏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壹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張曉風散文藝術的原創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為起點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壹位以生命和創意的生成,以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誕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是這位女作家奉獻給中國現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績。她走上這壹條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道路,有壹個從並不全然自覺到完全自覺,從不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