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出自《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代表作。
原文:
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曉帶輕煙間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長條別有風流處,密映錢塘蘇小家。
牽回百意鑄詩堂, 眾賦詩詞亦乎忙。
激揚毫情蕩九州, 傾註詩句展風流。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意義:
為了美色,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不盡常人迷戀世間尤物,連英雄豪傑也難過美人關。放棄所有的壹切而只求與心愛的女人浪跡天涯、歸隱田園。恐怕沒有人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吧?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還是流連忘返名媛麗人之間,臥榻暖枕之側,更顯風流人生吧!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改編於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他壹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壹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牡丹亭》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也叫“臨川四夢”。受到了儒、釋、道三家學說的不同影響,其故事背景就描寫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體系,故事中出現的花神卻是道家的產物,而女主角杜麗娘身死又還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說。總之,湯顯祖在這部《牡丹亭》中傾註了自己畢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詮釋了他的“至情說”。
作品把傳說故事以及明代社會相結合,使之成為壹部具有浪漫主義的精神傑作。全劇***計五十五出,每壹出都為後面的劇情提供了暗示。下場詩全部采用了唐詩而無不如意。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湯顯祖對於他的《牡丹亭》的重視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僅謳歌了人性,同時也用另壹種獨特的方式抨擊了當時大行其道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蔔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