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壹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擴展資料《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壹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壹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
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到壹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歷來評價也很高。
韓翃(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天寶十三載(754年)進士及第。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大歷(766—779)後期,先後入汴宋、宣武節度使幕府為從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