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文學中,成就最為輝煌的是詩歌。清人所編的《全唐詩》,收集了唐朝2200多個詩人的48900多首詩,其數量之眾多,內容之豐富,風格流派之多樣,遠遠超出了過去任何壹個朝代。
唐朝詩歌能獲得空前發展,除
了社會經濟繁榮的基本原因外,還有多方面的因素。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湧上政治舞臺的時期,給詩壇增添了壹大批新詩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風格來反映現實生活,使唐詩能夠突破六朝門閥的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浮靡文風,豐富、充實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和社會意義。魏晉以後,詩歌這種文學形式漸趨成熟。隋統壹後,促使南朝的綺麗文風與北朝的質樸風格相融合,這都為唐詩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唐朝科舉以詩賦取士,封建帝王們對詩歌的提倡,刺激了當時文人詩歌創作的熱情。另外,當時國內各民族的融合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也為詩歌增添了新的營養。所有這些因素,都促進了唐詩創作繁榮。
在初唐詩人中,號稱“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成就頗大。陳子昂作為壹個詩歌改革者,對樹立內容充實、語言剛健質樸的新詩風,做出了貢獻。陳子昂以後,唐詩便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才華橫溢的詩人大量湧現,相互爭輝。王維、孟浩然等以優美的田園山水詩聞名,高適、岑參等以悲壯豪邁的邊塞詩著稱;李賀以善用形象思維、表現手法奇特而別樹壹幟;李商隱以色彩艷麗的《無題》詩蜚聲詩壇。在唐代眾多的詩人中,最著名的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三人。
“詩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原籍成紀(甘肅秦安)人,生於碎葉,幼年隨父遷居四川。
他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壹位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內容廣泛,想象力豐富,熱情奔放,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對後世影響極深,被稱為“詩仙”。其描寫美好大自然的眾多詩篇,如《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長久為後人傳誦。
“詩聖”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聖”。
杜甫經歷了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變化時代,深刻地感受到統治階級的腐朽和人民的痛苦。在安史之亂前後,他寫了《兵車行》、《三吏》、《三別》等著名詩篇,描述人民的苦難,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殘暴。這些都是杜詩的精華。此外,杜甫也寫了不少優美動人的詩篇。
杜詩內容深刻,風格沈郁雄渾,語言精煉,敘事嚴謹,真實地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現實生活,因而有“詩史”之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原籍下邽(陜西渭南),生於河南新鄭,是新樂府詩歌運動的代表。
白居易在文學創作上有很精辟的見解,他主張作文寫詩都要接觸時事,反映現實生活。在藝術上,他的詩歌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純樸自然的獨特風格。他生活在唐朝走向衰落的時期,他更有機會接觸社會現實,了解人民生活。因此,他的詩歌表現出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此外,他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也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為人們所喜愛。
古文運動
在南北朝時期占統治地位的駢文,壹味追求聲律、詞藻、用典,文風萎靡,形式僵化,內容空洞,不能反映豐富的現實生活。隨著唐朝庶族地主勢力日益占據優勢,士族地主勢力迅速衰微,這種貴族文體也就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於是出現了提倡古文的運動。
所謂古文運動,名義上是要求恢復周、秦、漢時期的古代散文體,好像是壹個復古運動,實際上卻是要在繼承古代散文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以自然質樸、註重內容的新散文體來代替走入絕境的駢文,是壹個企圖使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適應時代要求的革新運動。唐初的陳子昂是這個運動的奠基者,而古文運動的主將是韓愈。
韓愈力圖在古代散文的基礎上,創造出壹種更便於表達思想的新散文體。他提倡繼承和吸收從六經、莊騷到司馬遷、司馬相如的古文成果,但反對只學古文的形式而不學精神。他強調寫文章要有創造性,反對因襲模仿。他把自己所倡導的新散文體廣泛地應用於各方面的寫作之中,先後寫出了三百多篇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散文。其作品氣勢磅礴,感情充沛,文字精煉,語言生動,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柳宗元在古文運動中的作用雖然不及韓愈,但他的四百多篇散文卻有很高的成就。他不僅寫出了《天說》壹類宣傳無神論的名文,還寫出了《捕蛇者說》等揭露當時社會黑暗的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簡潔,文筆生動,思想性強,感染力深,是唐朝散文中的傑作。此外,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對自然景色的描寫生動逼真,也有很高的造詣。
傳奇小說及變文
唐朝中後期由於城市經濟的繁榮,於是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傳奇小說。與六朝的誌怪小說相比,在傳奇小說中活動的主角,已經不是神鬼,而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因此作品具有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另壹方面,唐代古文運動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表達能力強的新散文體,詩歌的發達也為其輸送了豐富的營養,因此,傳奇小說的創作藝術,在各方面都有新發展。
可以說傳奇小說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的古典小說開始脫離了萌芽狀態,漸漸發育成形了。著名的作品有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陳鴻的《長恨歌傳》、《東城老父傳》,白行簡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等。
當時,佛教僧侶在對普通人進行宣講時,往往把經文通俗化、故事化,散文和韻文結合,夾敘夾唱,並配有圖畫,以加強效果。這種講唱形式,稱作俗講。俗講的話本,稱為變文。由於這種形式生動活潑,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因此,變文很快就從最初講唱佛經故事,發展到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當代人物傳記等社會生活的內容,成為壹種新的文學體裁。它對當時的傳奇小說、後來的宋人話本以及民間的彈詞說唱都有很大的影響。
雕塑
唐朝的雕塑藝術,以石雕和泥塑最為多彩。如洛陽龍門、永靖炳靈寺等石窟中,有許多唐代的石雕造像,或造型雄偉,或刻劃細膩,都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四川樂山的石雕大佛坐像,高71米,雄偉自然,是中國最大的石佛像。
在陵墓石雕中,唐太宗墓前的著名浮雕石刻昭陵六駿,刻劃了六匹駿馬的不同姿態、性格和神情,十分生動逼真。此外,乾陵和順陵前的巨大雕刻群都極為壯觀、精美,也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著名的敦煌千佛洞是世界上罕見的藝術寶庫。現存的492個洞窟中,唐窟達213個,幾乎占了總數的壹半。其中的立體泥塑佛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放射出健美的光彩。它們常常與壁畫和諧地結合在壹起,顯示出雕塑藝人的高度智慧和才能。唐朝墓葬中出土的三彩陶俑,都塑造得精致細膩,神靈活現,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雕塑品。
繪畫
唐朝繪畫不僅名家輩出,而且在題材內容、繪畫技法方面都有很大進步。初唐繪畫,以宗教佛像和貴族人物畫為主。名家有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等,現存的《太宗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就是閻立本的傑作。
盛唐以後,人物畫開始以世俗生活為內容,山水畫也日益興盛起來。最有成就的畫家是吳道玄(又名吳道子),他是畫工出身,對人物畫和山水畫都有很高的造詣,有“畫聖”之稱。現存的《送子天王圖》,據說就是他的作品。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以畫金碧山水著名,設色絢麗,描繪工細,是山水畫北派之祖。詩人王維首創水墨山水畫,他的山水畫精煉、淡雅,富有詩意,為山水畫南派之祖,對後世影響很大。
唐朝還有許多長於畫花鳥禽獸的畫家,如薛稷畫鶴,曹霸、韓幹畫馬,韓滉、疵叢畫牛,都著稱於世。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畫,是唐朝繪畫藝術的壹個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畫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極為罕見,其題材雖以佛經故事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情況,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形象化資料。
在陜西西安附近發掘的唐朝淮安王李壽、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陵墓中出土了大批壁畫。這些作品色彩鮮艷,場面宏偉,內容極其豐富。如李壽墓中的牛耕、耬播、牛車、雜役等畫面,形象地反映了唐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景。李賢、李重潤等墓中的出行圖、遊獵圖表現了貴族的窮奢極侈場面。而客使圖則描繪了國內各民族的親密關系和對外的友好往來,等等。這些壁畫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書法
唐朝是中國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的重要階段。
初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的楷書瀟灑飄逸,端嚴遒勁,繼承了南朝二王書體的風格。孫過庭是有名的草書家兼書法理論家,有親書《書譜序》壹卷傳世。
唐中期的大書法家有顏真卿、懷素等。顏真卿把篆、隸、行、楷四種筆法結合起來,創造了方正敦厚、沈著雄渾的新書體,稱為顏體,對後世影響極大。他的著名作品有《顏氏家廟碑》、《多寶塔碑》等。懷素的草書剛勁有力,奔放流暢,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自敘帖》是其代表作。
唐後期的名書法家柳公權以楷書見長,他融化諸家筆法,自成壹體,世稱柳體,代表作有《李成碑》等。
音樂和舞蹈
唐朝在融合國內各民族樂舞的特點和吸收外來樂舞養份的基礎上,創造了風格多樣、優美和諧的中國民族樂舞。
高祖時沿用隋朝的九部樂。太宗定樂為十部,即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樂隊規模很大,中外樂器和樂曲競相爭輝。其後,樂又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有六種樂,演奏時坐於堂上,立部伎有八種樂,演奏時立於堂下。唐玄宗本人也是壹個音樂家,他曾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宮女數百人,在梨園教以音聲,稱為“皇帝梨園弟子”,反映了當時音樂的盛況。
唐朝舞蹈分為健舞和軟舞兩種,舞時配以音樂。健舞姿勢雄健,舞曲有劍器、胡旋、胡騰等。軟舞姿勢柔軟,舞曲有涼州、回波樂、鳥夜啼等。當時,來自中亞的柘枝舞流行壹時。盛唐時,流行由西涼傳來的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對此有所反映。但舞者服飾華麗無比,非宮廷豪家無法演出。
天文學
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壹行(683年~727年)和尚,本姓張,名遂,魏州昌樂(河南南樂)人。724年(開元十二年),跟壹行和尚同時的壹位工程技術專家梁令瓚和工匠們壹起,創造了壹架黃道遊儀,用來觀測日、月的位置和運動情況。壹行通過觀察,發現了恒星位置移動的現象。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觀點早了將近壹千年。
724年,壹行還倡議在全國二十四個地方測量北極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長度,並設計了壹種叫做復矩圖的儀器,用來測量北極高度。壹行從這次測量中算出南北兩地相差三百五十壹裏八十步(合現在129.22公裏),北極高度相差壹度。這個數據就是地球子午線(經度)壹度的長度。它與現代測量子午線的長度111.2公裏相比,雖然還有較大的誤差,但這種用科學方法實測子午線的工作在世界上還是第壹次。
壹行從725年開始修制新歷,到727年(開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歷》。這部歷法系統周密,結構合理,比較符合天文實際,是當時的先進歷法。後來的歷法家幾乎都是按照它的結構來編寫歷法的,直到明朝末年吸收西洋歷法後才有所改變,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雕板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最早的印刷術是雕板印刷,大約在7世紀中期,已經有了雕板印的佛像。到8世紀80年代,有了作為商人納稅憑據用的“印紙”出現。
824年(長慶四年),在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寫的序文中說到,有人拿白詩的寫本和印本在街頭叫賣或換取酒茶。到文宗大和年間,四川和江淮壹帶民間已經每歲“以板印歷日”,在市場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可見在唐後期雕板印刷已相當發達。
建築
唐代土木結構的建築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當時首都長安城就是壹個規模宏偉、世界上僅有的建築群。據近年考古工作者的實測,長安城南北長8651米,東西寬9721米,周長36.7公裏,面積達84平方公裏。城內有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個宮殿區,建有雄偉的宮殿和亭臺樓閣;宗廟社稷、官衙廨署布列在皇城之內,街道寬闊挺直,裏坊整齊劃壹,宗教寺院、公卿官員府第林立,組成了這座宏偉壯觀的大都城。長安城的建築設計對國內外的城市建設有著直接的影響,當時國內各州城和日本國的都城建設皆競相仿效。
現存的唐代殿堂建築有山西省五臺縣境內的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它們是國內目前僅存的兩座木結構古建築。而西安市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則是唐塔中最享盛名者。
醫學
唐代醫學有很大的發展,不但分科較細,而且名醫倍出,其中最傑出的是京兆華原(陜西耀縣)人孫思邈(581年~682年)。652年(永徽三年),孫思邈寫成了第壹部醫學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三十年後,又寫成了《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補前書之不足。通常把這兩部著作簡稱為《千金方》,這是孫思邈壹生辛勤探索的結晶。
孫思邈在書中總結了唐以前歷代醫家的醫學理論和治療經驗,收集了5300多個藥方。他對婦科和兒科特別重視,把他們列在卷首,主張獨立設科。他註意藥物配伍和辨證施治,首創復方,提出壹方治多病或多方治壹病的方法。在藥物的采集和應用方面,孫思邈也有突出的成績。
《千金方》***收載了八百余種藥物,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采集和炮制還專門作了記述。由於孫思邈對藥物學和醫學所作的巨大貢獻,博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被後世尊稱為“藥王”。
唐朝醫學的另壹個傑出成就,是在659年(顯慶四年)由蘇敬等人集體編修的,圖文並茂的藥物學專著《唐新本草》。此書***五十三卷,收集藥物844種,是世界上第壹部由國家頒定的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