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蒹葭》是《詩經· 秦風》中的壹篇。這是壹首懷念情人的戀歌。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間阻隔千重,詩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
此詩被歷代譽為情深景真、風神搖曳的好詩。全詩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寫景,後六句述事抒情。“蒹葭蒼蒼”等寫景句子,作為詩歌的發端,寫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潔,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摯烈的追求和純潔的愛情,同時兼有寫景敘事的作用,它是全詩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為它是主人公觸目所見、情之所趨。作者又以秋水的描寫連接思念之人的深情。秋水盈盈,似乎是相愛者之間的脈脈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顧自生盼的眼睛。秋水牽動情思,在水壹方是特定環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癡情者的獨特感受。
此詩采用重章的形式,壹唱三嘆。詩人情感豐富,非反復詠嘆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及的心情,使抒情不斷加深。由於在重復中變換個別詞語,寫出了白露從凝結為霜到融化為水而逐漸幹涸的過程,表現了時間的推移。而詩人又在這時間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疊也顯示了情感的逐層加深。
[註釋]
蒹葭(jiān jiā):蘆葦。
蒼蒼:茂盛深色狀。
伊人:那人。
方:旁壹方,即壹旁。
溯洄:逆流向上。
從:追尋,探求。
阻:險阻;崎嶇。
溯遊:順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淒淒:同萋萋,茂盛狀。
晞:幹。
湄:水草交接處,即岸邊。
躋(jí):高起、登上高處。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眾多的樣子。
已:停止。
涘(sì):水邊。
右:向右轉,道路彎曲。
沚(zhǐ): 水中小沙灘, 比坻稍大些。
[譯文]
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流而下尋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密又繁,晶瑩露水還未幹。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嶇難登攀。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灘。
蘆葦片片根連根,晶瑩露珠如淚痕。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艱險如彎繩。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
三國 曹操
東臨碣石(2),以觀滄海(3)。水何淡淡(4),山島竦峙(5)。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6)。
秋風蕭瑟(7),洪波湧起(8)。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9)。
星漢燦爛(10),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11),歌以詠誌。
[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pèi)國譙(qiáo)縣(今安徽亳[bó]縣)人,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曹操壹生躍馬揚鞭、南征北戰,但手不釋卷,雅愛文學。他的詩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的優良的現實主義傳統,以樂府古題寫時事、抒懷抱,體現了壹個政治家的思想情懷。
曹操的詩歌格調慷慨悲涼、沈郁雄健,豪邁縱橫;語言古樸剛健,善用比興。曹操的散文主要是表、令類的實用性文件,在內容和形式上很少受傳統的束縛,下筆無所顧忌,具有自由通暢、質樸簡約的風格,被魯迅譽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註釋]
(1)滄(cāng)海:大海。滄,水青綠色。大海因為水深而呈青綠色,所以也叫滄海。
(2)臨:來到。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現已沈入大海。
(3)以:語助詞,沒有實際意義。
(4)何:多麽。淡(dàn):水波動蕩的樣子。
(5)山島:指碣石山。竦峙(sǒn zhì):高峻挺拔的樣子。竦,同“聳”,高。
(6)豐茂:豐美茂盛。
(7)蕭瑟:秋風吹樹木發出的響聲。
(8)洪波:大波浪。
(9)若:好像。
(10)漢:銀河。
(11)幸:慶幸,幸運。至:極。哉:感嘆詞。“幸甚”兩句,本是合樂時所加,與正文無關。不過,在這首詩中卻與正文有壹種和諧的聯系。
[譯文]
東征登上了碣石山,正好來觀賞茫茫渤海的景象。大海被微風吹拂,海水是那樣的動蕩不定;海邊山島挺拔竦立。樹林密密層層地生長著,遍山的野草長得豐滿茂盛。清冷的秋風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湧起。日月升沈,如同從大海的懷抱中出入;銀河燦爛的光輝,好像從大海的心窩裏放射出來。慶幸得很,好極了,於是作歌來歌詠我的誌向。
=============================
陶淵明《飲酒》賞析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有20首,這組詩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壹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為壹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汙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妳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鉆營的各種醜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並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麽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壹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後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壹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壹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擡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壹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麽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裏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麽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於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汙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容達到高度的統壹,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於情趣,又饒有理趣。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於壹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托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作者簡介]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壹。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鹹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壹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績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壹少年。
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常鬥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壹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並非真的因《檄周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後,便去遊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壹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壹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提出壹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余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鹹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淩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壹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麽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總之王勃兩次遭受打擊,都與他的才華超人有關。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王勃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途中溺水而死,從而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時遇難不幸而死,還是自殺,無從查考,總歸是懷著壹腔愁憤離開人世的。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首,在扭轉齊梁余風、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後世留下了壹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壹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壹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麽。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沈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長天壹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壹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臥,忽起壹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壹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壹大損失。
王勃雖然只活了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幹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了輯自日本的壹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次北固山下⑴
王灣
客路青山外⑵,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⑶,風正壹帆懸⑷。
海日生殘夜⑸,江春入舊年⑹。鄉書何處達⑺?歸雁洛陽邊⑻。
================
版本壹
使至塞上⑴
單車欲問邊⑵,屬國過居延⑶。
征蓬出漢塞⑷,歸雁入胡天⑸。
大漠孤煙直⑹,長河落日圓⑺。
蕭關逢候騎⑻,都護在燕然⑼。[2]
版本二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⑽。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吏⑾,都護在燕然。[3]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⑴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⑵,聞道龍標過五溪⑶。
我寄愁心與明月⑷,隨風直到夜郎西⑸。
==============
其壹
金樽(zūn)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通“值”)萬錢。(2)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3)
欲渡黃河冰塞(sè)川,將登太行雪滿山。(4)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5)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qí)路,今安在?(6)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jì)滄海。(7)[2]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行路難(其二)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zhì)賭梨栗。(8)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yèjū)王門不稱情。(9)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10)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wěi),擁簪折節無嫌猜。(11)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yíng)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12)
其三
有耳莫洗潁(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jué)。(13)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14)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yǔn)身。(15)
子胥(xū)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16)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tuō)駕苦不早。(17)
華亭鶴唳(lì)詎(jù)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18)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19)
且樂生前壹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