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詩翻譯技巧及方法

古詩翻譯技巧及方法

古詩翻譯技巧及方法如下:了解創作背景和典故,根據大概意思推測主題。

古詩介紹如下: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四言是四個字壹句,五言是五個字壹句,七言是七個字壹句。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壹般也算七古。

古詩的特點介紹如下: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漢族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四言詩介紹如下:

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除《楚辭》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壹種詩體。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

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裏,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產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為主。可見,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娛樂場合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是四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