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魏晉時期的壹首優美的詩,我才註意到伯勞鳥。魏晉時期的民歌押韻優美,節奏輕快。有著不同的含義。比如今年夏天的民謠
“夏意梅西州,折梅送江北。
單薄的衣服紅如杏子,頭發黑如烏鴉。
西州在哪裏?兩槳過橋。
天色已晚,伯勞飛走,夜風吹進烏桕。
樹下是她的家,她翠綠色的頭發露在門裏。
她打開門沒有看到心上人,出去采紅蓮了。“魏晉?佚名《西州歌》
我愛的人知道西州有梅樹,就去西州采梅,送到江北。
而我今年夏天穿著杏紅色的衣服,頭發是綠色的,最美的季節,我愛的人不在家。
西州在哪裏?需要劃船,過橋頭渡口。
黃昏時分,兩只伯勞鳥都回來了,風吹著門口的烏桕樹,我的還沒回來。
烏桕樹下,是我的家。我等的焦慮,開了門,卻把外面的鳥叫聲當成了敲門聲。結果我沒有看到郎軍回來,為了打發時間,我就直接把船開到前面的南塘去采蓮子和荷花。
這首詩有著江南水鄉清新的夏日風情,伯勞鳥雙雙飛回烏桕樹,有著明顯的憂傷。
伯勞鳥是什麽鳥?
在先秦時期,伯勞鳥被稱為“雲”,發音為“菊”,看起來像壹種帶有貝類圖案的鳥。
先秦《禮記》中有壹個仲夏月,說,仲夏,螳螂會孵化,鳳尾魚會歌唱,而苦祖會沈默。這條鳳尾魚是伯勞鳥。
後人根據夏季節氣的物候,將這三種動物的特殊現象歸為芒果的三季,每五天壹次,伯勞鳥開始鳴叫,意味著芒果進入盛夏的第二階段。也就是說,在先秦和盛夏,伯勞鳥是常見的,經常會聽到叫聲。
“七月歌唱,八月表演。
我是朱孔陽,
主的衣服我準備好了。《詩經·郭峰·桓峰》?七月(今陜西黟縣壹帶)。
同時期的《詩經》是先秦時期的民歌,記錄了北方地區壹年四季的物候和人們的生產勞動。寫的是7月份伯勞鳥熱情地啼叫,8月份它開始織麻,把絲染成黑色和黃色,而我把紅色染得更鮮艷,獻給妳兒子做衣服。
也就是說,伯勞鳥在農歷四月開始啼叫,到了七月,北方幾乎每個山居都可以聽到。是壹種常見的農林鳥類。
伯勞鳥的聲音很特別。“五月難唱,其聲靜。”伯勞鳥在農歷五月仲夏的歌聲,發出短促的“局”聲。這種有殼紋的鳥體型較大,兇猛,經常棲息在樹上,夏天把昆蟲和蛇帶回樹頂哺育幼鳥。農歷五月是它們頻繁求偶、繁殖、覓食的階段,它們頻繁鳴叫。
在這個階段,伯勞鳥成雙成對地飛翔,建造自己的家園,非常忙碌。
這也是魏晉時期的民歌,後來用“伯勞鳥飛暮,風吹烏木樹”來形容壹個女人在黃昏等待丈夫歸來的孤獨和惆悵。伯勞們都回家了,而我的妳還在西州,沒有回來。
就是用伯勞鳥成對的辛苦來表達他對等待的焦慮和惆悵。
“東飛伯勞西燕,皇姑織女相見。
門前是誰的女兒蹲在門前,她美麗的影子投在裏屋。
南窗北窗掛明燈,簾香。
這壹年,女方就十五六歲了,身材苗條,長得很美,白白的,很漂亮。
第三個春天,花兒迎風而來,不留壹點憐惜任何人。“南梁?蕭炎的《伯勞鳥向東飛之歌》
因為伯勞鳥是壹種生活在山川平原的林鳥,性情兇猛,不像燕子那樣溫順,喜歡在別人的屋檐下築巢。人們通常只通過聲音來識別鳥類。
農歷的盛夏,是可以聽到伯勞鳥叫,可以看到它們兩個在樹梢盤旋的時候,也是燕子在別人屋檐下穿梭覓食的時候。這兩種鳥構成了夏天常見的鄉村景觀。
農歷七月,初秋時節,依然可以看到這兩種鳥,白天分開覓食,晚上歸巢,但它們都享受著黃昏後歸家的美好,就像天上的牽牛花和織女星,總有相見的時候。伯勞鳥和燕子是民間的情侶鳥和家庭鳥。
伯勞鳥是林鳥,燕子是別人家的屋檐鳥。伯勞東飛,燕子西飛,說明這兩種鳥還是成雙成對的,雖然目的地不同。
此時正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但還有壹個漂亮的女孩,十五六歲,正是結婚的最佳年齡。她特別聰明漂亮,是這壹帶最漂亮的姑娘。她家庭條件不錯,但還沒有結婚。
古人,尤其是農村,認為女孩子結婚的最佳年齡是十三歲到十五歲。十五歲後,他們接近大齡女性,開始厭惡婚姻。
這首詩通過伯勞鳥和燕子的配對,描寫了這個美麗少女的孤獨,以及牛郎織女是夫妻,每年也有在壹起的日子。她幾乎過了最美的花季,卻還沒有結婚。她像伯勞和燕子壹樣成雙成對地經營著自己的家庭,享受著人類愛情的辛苦和延續。
這是壹首比較伯勞鳥,燕子,七喜的恨婚詩。
但後來逐漸改變了原意。
老閻飛散。原來是比喻伯勞鳥和燕子,各自成雙成對地飛翔。最後變成了壹只勤勞的燕子,忙於生存,卻無法在家裏相見。這是對丈夫和妻子在世界上的分離和流浪的隱喻。
“池中春葉如帶,紫菱成角蓮子。
羅裙蟬鬢倚風,雙雙伯勞鳥向東飛去。“在唐朝中期?孟郊的《臨池曲》
這是唐朝的盛夏,此時還有伯勞鳥的身影。
池塘裏的春菖蒲現在正值端午五月,葉子細長如絲帶。
菱角開始成熟,荷花開了,蓮子長了。
那夏美人,披著夏蟬鬢,披著夏羅衣裳,站在水邊樓頭,遙望遠方。她沒有看到丈夫回來,而是看到兩只伯勞鳥在黃昏時分返回森林。
這是唐代對西周曲的詮釋。
從南北朝到唐朝,幾百年過去了。女人的服飾不壹樣,所以她們可能會有更好的生活。他們不必去湖邊采蓮。
她的丈夫不壹定從事農村體力勞動。
但是離別和相思是壹樣的。丈夫去了很遠的地方,或留學,或做官或戍邊。在如此美好的五月夏日,女子只看到伯勞鳥成雙成對地飛翔,卻和丈夫失散了。多麽無奈和惆悵。她多麽想和丈夫壹起飛翔。普通情侶,所謂的愛,就是願意在壹起。
“壹時風暖陽,聲變百鳥。
誰家少婦驚夢,故土之悲在何處?
伯勞鳥飛過聲,戴勝是綠。
還不如每天在花叢中啼哭的夜鶯,能讓千萬個家庭感受到春天的自由。“在唐朝中期?魏的《聽鶯歌?引用
這是壹首夏天寫的詩。
伯勞鳥是猛禽,所以聲音急促。聲音本身是類似“局局”的低調短音。夏天經常聽到,會引起動人的惆悵,像悲傷的聲音。怎麽才能跟上黃鸝委婉的聲音,讓人心情愉悅?
現在是夏天,陽光和煦,風和日麗,很多鳥在這個時候求偶繁殖,很多鳥在吵鬧。
剛剛在老家結婚的女青年,被夏夢裏的鳥鳴聲驚醒,因為老公遠行了,小兩口的感情又那麽好。在遠處,丈夫聽到鳥兒的啼叫,就會想念妻子。
伯勞鳥飛過時,聲音又低又短,戴勝在桑田間啼叫。
它們的聲音趕不上黃鸝之美,黃鸝之聲讓人感覺家家團圓,無限閑適,春意盎然。
這是伯勞鳥發出的狹窄而痛苦的聲音,用來形容新婚不久就分開的夫婦的情感痛苦。
黃鸝是快樂之鳥,很明顯這個年輕女人是羨慕有丈夫陪伴的精致生活,而不是像伯勞鳥壹樣生活在苦澀的聲音裏。
顯然,此時的伯勞鳥已經漸漸失去了原本的成雙成對的美,甚至名字的疲憊也反映了人們內心和生活的艱辛與孤獨。
“顏姝妙,舒雲低。彼此小肚雞腸,習以為常。
現在老閻什麽都有了。我是說三人行。
天涯路,淩波步。如何記住對方?
在杜鵑花的枝頭歌唱。紅透落花泥。“卿?苗竹蓀,“Xi錢瑩隨官鄂市,還記得顏姝姐姐?" 》
這個清朝的小字,是壹個女人寫給閨蜜的。
她隨丈夫去湖北鄂州做官,妹妹留在四川。
妳我從小生活在壹起,就像伯勞鳥和燕子,可我在外面看似還很幸福,老公飛得像只燕子。
其實我很想妳。相思怎麽比得上見面?
我聽到布谷鳥不斷的啼叫,這是人類的另壹種別離。
然後民國以後,近代以後,甚至在民間,老顏也常常把老這個字作為燕子的前綴和形容詞,指夫妻分離。
盛夏,也是伯勞鳥鳴叫的時候。都市人自然很少知道伯勞鳥長什麽樣,但有必要解讀壹下老燕臨別的由來。
因為伯勞燕子,雖然飛向不同,各有各的艱辛,但還是表現出幸福是壹對家庭,完美。
第壹外套勝雪為妳詮釋詩中的愛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