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語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就是所謂四聲。平仄就是四聲的簡單化歸類:平就是平聲,仄包括上聲、去聲和入聲。
2.所謂韻,大致等於拼音中不同聲調的韻母。近體詩是以切韻(廣韻)音系為標準的。廣韻把相同聲調的字分為壹卷(***有五卷:上平、下平、上、去、入;平聲分兩卷僅僅是因為平聲字太多的緣故,不是後來的陰平陽平)。同壹聲調內的同韻字歸為壹個韻目,各以壹個代表字加序號命名,比如上平壹東、入聲壹屋等等。近體詩押韻遵守《平水韻》,平水韻是對廣韻的簡單歸並,比如廣韻二冬三鐘合並為平水韻二冬。近體詩押韻要求壹韻到底,不能中途換韻。
3.詩詞要求對仗,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對仗的壹般要求是: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實詞又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其中名詞還細分為若幹類。對仗按其工拙分為四類:同壹門類的字對仗(比如顏色對顏色,天文對天文)叫做工對,相鄰門類的對仗(比如天文對地理)叫鄰對,只滿足實對實、虛對虛的,叫寬對,對仗用字不在同壹位置的,叫錯綜對。
4.註重聲律的詩家還有五音清濁的講究,壹般是從聲母的發聲部位角度考慮的,也就是“喉牙舌齒唇”,正如從韻母的聲調角度劃分可以把字分為平聲字和仄聲字,同樣,從聲母的角度,可以把字分為“清音字”和“濁音字”。聲母也用壹個代表字表示:“影曉匣喻見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幫滂並明非敷奉微來日”,這就是所謂的三十六字母(不過中古音實際聲母並不完全是這三十六母,中古音中“照穿床審禪喻”實際上都分兩個聲母,而“非敷奉微”是集韻時代才從“幫滂並明”裏分離出來)。其中,“影曉匣喻”是喉音,“見溪群疑”是牙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來”是舌音,“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日”是齒音,“幫滂並明非敷奉微”是唇音,這就是所謂的五音。“非敷奉微”屬於輕唇音,“幫滂並明”屬於重唇音,這就是所謂的“輕重”。聲母又分清濁,包括: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包括“幫非端知精心照審見影曉”,次清包括“滂敷透徹清穿溪”;全濁包括“並奉定澄從邪床禪群匣”,次濁包括“明微泥娘疑喻來日”。凡屬全清次清聲母的都是清音字,凡屬全濁、次濁聲母的都是濁音字。這就是所謂的“清濁”。“清濁”之分可以涵蓋整個漢字體系,完全可以類比聲調劃分的“平仄”,因此清濁之分才格外受某些詩詞評論家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