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東山姓祝文言文

東山姓祝文言文

1. 古文中的祝是什麽意思

壹、古文中的祝,有多個意思,包括:

1、表示良好的願望。

2、削;斷絕。

3、用言語向鬼神祈禱求福。

4、囑咐;請求。

5、編織。

6、祭神的祝禱詞。

7、祭祀時主持祭禮的人。

8、通“柷”。樂器名。即柷敔。

9、姓。

10、通“咒” ,詛咒。

11、發誓。

12、古國名。

二、祝,是多音字,包括:zhù、zhòu、chù。

祝最早見於甲骨文,像壹個人跪著祈禱的樣子,本義是祝願禱告。祭祀時主持祭禮之人亦可稱為“祝”。

甲骨文“祝”字由“示”“卩”“口”三部分組成。左邊的兩橫壹豎(示)代表祭臺或神主,右邊像人跪在地上對著祭臺或神靈禱告,“卩”是跪著的人形,上面的“口”強調人用嘴與神靈溝通;或省去祭臺,直接表示人跪在地上禱告。壹說右部是“兌”的省略,“兌”代表巫、口舌。西周早期金文承襲甲骨文,但在晚期,像人跪坐之形變為站立之形,在寫法上與“兄”字相同。春秋以後各代文字沿襲西周晚期文字,除書體上的變化外,字形本身變化不大。

三、詳細解釋

(壹)zhù

1、動詞

(1)表示良好的願望。

《莊子·天地》:請祝聖人,使聖人壽。

(2)削;斷絕。

張協《雜詩》之五:行行入幽荒,甌駱從祝發。

用言語向鬼神祈禱求福。

《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茍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

(3)囑咐;請求。

華嶽《田家》詩:拂曉呼兒去采樵,祝妻早辦午炊燒。

(4)編織。

《詩經·鄘風·幹旄》:良馬六之,素絲祝之。

2、名詞

(1)祭神的祝禱詞。

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高宗除喪,余以禮部郎入讀祝。

(2)祭祀時主持祭禮的人。

《詩經·小雅·楚茨》:工祝致告。

(3)通“柷”。樂器名。即柷敔。

荀悅《漢紀·武帝紀五》:木曰祝敔。

(4)姓氏。

(二)zhòu

動詞

(1)通“咒” ,詛咒。

《詩經·大雅·蕩》:侯作侯祝,靡屆靡究。

(2)發誓。 《東觀漢記·司馬均傳》:輒言敢祝少賓乎,心不直者終不敢祝也。

(三)chù

古國名。

《竹書紀年》卷上:(周平王)三年,齊人滅祝。

2. 跪求古文《申生伐東山》譯文

公元前 660 年冬天,晉獻公派太子申生討伐東山臯落狄。

裏克勸諫說:“我聽說臯落狄人將拼死作戰,國君還是不要派申生去冒險吧!”獻公說:“讓他去!”裏克回答說:“這不是過去的成例。過去國君出征,讓太子留守,以監護國家;或者國君出征,讓太子同行,以撫慰軍心。

如今您留守本國,而讓太子出征,沒有過這樣的安排哩。”獻公說:“這不是妳所知道的。

我聽說,立太子的原則有三條:德行相同時根據年齡長幼來決定,年齡相同時根據國君的喜愛程度來決定,喜愛誰還有疑惑時根據蔔筮的結果來決定。妳不必對我們父子關系費心,我要通過這次出征來觀察太子的能力。”

獻公不高興。裏克退下後,遇見太子。

太子問:“父君賜給我偏衣和金玦,這是為什麽?”裏克說:“妳害怕了嗎?國君讓妳穿偏衣,握金玦,說明對妳不薄。妳有什麽可害怕的!做兒子的,只怕不能盡孝,不怕不能繼位。

況且我聽說:‘恭敬勝於請求。’妳還是努力孝敬國君吧。”

有識之士說:“裏克善於處理父子之間的關系。” 太子於是出征,狐突掌馭兵車,先友擔任車右。

太子身上穿著偏衣,佩戴著金玦,離開國都後對先友說:“國君賜給我這些東西,意味著什麽呢?”先友答道:“意味著在這次出征中妳分得了壹半君權,可以用金玦來決斷大事,妳好自為之吧!”狐突則嘆息道:“拿雜色的衣服讓純正的人穿,用寒冷的金屬來分離人心,冷酷極了,還有什麽可以依賴的?即使太子努力作戰,狄人能全部消滅嗎?”先友說:“穿著偏衣,執掌著軍隊的指揮權,太子在這次出征中,努力作戰就可以了。國君給妳偏衣並無惡意,讓妳掌握兵權可以遠離災害,既無惡意又遠離災害,妳還有什麽可擔憂的呢?”到了稷桑,狄人出兵迎戰。

申生打算進攻,狐突勸告說:“不行。我聽說,國君喜歡寵臣,大夫就危險;國君喜歡女色,太子就危險,國家將遭難。

如果妳順從父親的意願讓奚齊做太子可以遠離死亡,順從民心不打仗可以有利於國家,何不考慮壹下呢?再說妳在狄人的國土上冒危險,而國內卻已經出現針對妳的讒言了。”申生說:“不能這樣做。

國君派我討伐東山,不是喜歡我,而是想探測我的心思。所以才賜給我偏衣,又給了我金玦,臨行前還說了些好話。

說的話太甜,骨子裏壹定苦。讒言起於宮廷,說明父君對我已生疑心。

就像木蠹啃吃樹心,我怎能逃避它呢?不如拼死壹戰。不戰而回,我的罪就更大了。

我戰死的話,還可以有壹個孝敬的好名聲。”申生果然在稷桑打敗了狄人然後回國。

這時讒言更加風起,狐突閉門不出。有識之士說:“狐突善於深謀遠慮。”

3. 文言文翻譯《謝公泛海》

壹、翻譯

太傅謝安在東山居留期間,時常和孫興公等人坐船到海上遊玩。有壹次起了風,浪濤洶湧,孫興公、王羲之等人壹齊驚恐失色,便提議掉轉船頭回去。謝安這時精神振奮,興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發壹言。船夫因為謝安神態安閑,心情舒暢,便仍然搖船向前。

壹會兒,風勢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騷動起來,坐不住。謝安慢條斯理地說:“既然如此,那就回去吧”大家立即響應,就回去了。從這件事裏人們明白了謝安的氣度,認為他完全能夠鎮撫朝廷內外,安定國家。

二、原文

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湧,孫,王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閑意說,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雲:“如此,將無歸?”眾人即承響而回。於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

三、出處

南朝宋的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擴展資料

壹、文中的謝太傅人物形象

謝太傅是壹個性格沈靜鎮定、臨危不亂的人。

二、主人公簡介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政治家,名士謝尚的從弟。

少以清談知名,最初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多次拒絕朝廷辟命。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方東山再起,任桓溫征西司馬,此後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

鹹安二年(372年)簡文帝崩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並在其死後與王彪之等***同輔政。在淝水之戰中作為東晉壹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

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歲,贈太傅、廬陵郡公,謚號文靖。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性情閑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他治國以儒、道互補。

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王儉稱其為“江左風流宰相。”張舜徽贊其為“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

百度百科—謝公泛海

4. 東山的參考譯文

我從征去東山,很久未回家。現 在我從東方返回,細雨彌漫。我在東方說要回,我的心向往西方好傷悲。縫制壹身新衣,不用再銜木棒。蠕動的毛蟲,長期在桑林野外。卷縮成團獨自睡,鉆在兵車下。

我從征去東山,很久未回家。現 在我從東方返回,細雨彌漫。瓜蔞的果實,掛在房檐上。土憋蟲在屋裏跑,喜蛛在門上結網。田舍旁的空地變成野鹿的活動場所,還有閃閃發光的螢火蟲。這並不可怕呀,倒使人更加思念呀!

我從征去東山,很久未回家。現 在我從東方返回,細雨彌漫。鸛鳥鳴叫在小土堆上,妻子哀嘆在屋裏。清除走障礙物,我家征人要到了。圓圓的苦瓜,長久放在柴堆上。自從我們不相見,到今天已經三年。

我從征去東山,很久未回家。現 在我從東方返回,細雨彌漫。黃鶯正在飛翔,閃閃發光的羽毛。這人女子出嫁時,黃白色花馬去迎娶。她的母親為她系佩巾,繁多的儀式壹個個。她新婚時非常美好,現 在時間久了會怎樣呢?

5. 100分,求文言文遊東山記全文翻譯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

武昌有位蔣隱溪先生,祖上也是我們廬陵人,已經八十多歲,愛讀道家書。兒子立恭會寫詩。

父子二人都是氣度曠達的人,平日深居簡出,隱藏自己的誌向和才氣,不隨便與人來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這年三月初壹,我們三人帶著四五個童仆,攜帶酒食,出門遠遊。

天還沒有亮,朝東走,走過洪山寺二裏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約十裏,穿松林,趟水過山澗。澗水清澈,深處可以泛小舟。

溪邊壹塊大圓石,能坐十幾個人。青松翠竹,綠陰掩映,十分茂密。

這時風和日麗,野草與樹木的花朵盛開,香氣飄拂沾染衣裳襲人,百鳥爭鳴。於是動手清掃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許久,聽見雞叫聲和狗吠聲。我招呼立恭起身,向東走了幾十步,翻過壹道山岡,只見田野平坦廣闊,近處有十幾間茅舍。

於是前去拜訪。壹位約有七十多歲的老者,長長的頭發像雪壹樣白,披落在雙肩,面容紅潤光澤,好像是會飲酒的人。

老者邀請我們兩人坐下。窗下有幾套書。

立恭抽出壹冊《列子》,我拿起壹部《白虎通》,都想把書帶走卻不便開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們的心思,說:“這兩部書我沒有用處。”

於是,我們兩人各自將書揣在懷裏,告辭離開。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來芋葉當盤子,把肉放在上面。

立恭舉起酒葫蘆斟酒,傳遞酒杯依次喝了幾輪,立恭乘興寫了壹首七言近體詩,我和了壹首。酒喝到壹半,有壹個騎馬經過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護衛李千戶。

他先是感到驚訝,相視壹笑,卻並不停留,徑直驅馬離開。不久,便備辦了豐盛的酒菜,帶著壹位道士壹起來。

於是我們和他們壹起喝酒。道士拿出壹幀《太乙真人圖》請我們題詩。

我題寫了壹首五言古詩。立恭不寫,只壹味地向道士敬酒。

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饒,引得眾人捧腹大笑。李千戶取出琵琶連彈數曲。

立恭也折斷壹根竹子,鉆了幾個孔,吹奏起來,發出洞簫般悅耳的聲音。隱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壹闋費無隱的《蘇武慢》。

道士翩翩起舞,兩個童仆也跟在他後面拍著手跳了起來。之後,道士再次拱手行禮問立恭:“先生為何不肯為貧道賦詩!”立恭提筆寫了幾首絕句,詩句更加新奇。

於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陽西下,距離西邊山峰只剩壹丈多了,隱溪先生喚回我倆,說:“玩樂難道沒有止境嗎!”於是,我們和李千戶、道士拱手作別。

途中,隱溪先生指著道旁山岡腳下,回頭對我說:“這裏就是我修建墳墓的地方。”又指著路邊的桃樹囑咐我:“明年賞桃花時就到這裏來找我吧。”

回來之後,立恭對我說:“這次遊覽可得寫篇遊記。”可是當時我沒有閑暇寫作此文。

這年冬天,隱溪先生竟溘然長逝。我痛哭哀悼。

第二年寒食節,與立恭相約去給老人家掃墓。沒想到那時我又鬧了壹場病,未能如約前往。

過了不久,我將要返回廬陵,臨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話別,這才動手追記東山之行。沒有寫完,立恭拿去讀,邊讀邊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淚下,於是再次擱筆。

但是想到自己往日與蔣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給送立恭。 東山春遊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記。

[2] 譯文 戊寅年(公元1158年)夏季四月己亥日,弋陽的方疇、廣漢的張栻在永州的東山為東平的劉芮飲酒餞行。久雨過後,天氣晴朗,我們攀上山頂,縱目四望,山色如洗,心曠神怡。

我們壹起把酒食安置在寺廟西邊的房間,四顧庭院與門戶,喟然長嘆,說:“啊,這裏就是前丞相範宣公的故居啊!”在座的客人都驚疑不定,站起來詢問詳情。 零陵的張公飾說:“忠宣公居住在這裏的時候,我才十三四歲。

先父承蒙忠宣公擡愛,為他們家服務,所以我也有機會侍奉忠宣公。忠宣公那時眼睛已病得很厲害,手裏拿著壹塊壹寸左右的玉塊,用它來 *** 。

我不認識這個東西,就多次地去看它。旁邊有個小孩故意騙人說:“這就是壹塊石頭。”

忠宣公很驚訝地說:‘不對,這叫玉。’唉,忠宣公心存誠信,到達了連小孩都不欺騙的程度,那麽忠宣公的氣概可想而知了。”

在座的人都贊嘆不已。 張公飾又說:忠宣公居住在這個西邊的偏房裏,房子很小,跟寺廟裏的和尚相鄰很近。

幾個孫子還很小,有壹天孫子與寺裏的和尚玩耍,和尚不知道忠宣公是前宰相,和忠宣公的孫子互相辱罵,正好從忠宣公跟前經過,話語中還暗暗地牽扯到忠宣公。忠宣公很淡然地對待,好像沒有聽見壹樣。

第二天,和尚非常後悔,慚愧拘束很不自然,到他家裏來謝罪,忠宣公最終也沒有說壹句多余話,還像當初壹樣對待他們。永州的讀書人有時有見到忠宣公的,忠宣公循循善誘,親自加以教導。

有壹天,剛剛坐定,有人輕率冒失地問道:“範某某和您是什麽親戚關系呢?”竟然直呼範文正公的姓名。當時忠宣公的兩個兒子在旁服侍,驚恐害怕得汗都冒出來了。

忠宣公皺著眉頭,很久才說:‘是我已去世的父親。’輕率說話的人非常恐懼。

過了壹會兒,忠宣公又以溫婉的言辭安慰他,以後也壹直跟他保持著聯系。忠宣公的氣概度量,雖然說有上天賦予的因素,大概也是靠後天的學習修養磨練而成的吧。

於是,在座的各位壹齊說:江山還和從前的壹樣,可是忠宣公卻無緣再見到了。像張公飾他們,還能夠。

6. 《魯學士祝壽》文言文翻譯

翻譯: 趙司成,號類庵,京城人士.有壹天經過魯國學士的家,魯學士問他:妳要去哪裏啊?司成說:我忽然想起今天是西涯先生的生日,去給他祝壽.魯學士說:那我應該和妳壹起去,妳帶了什麽禮物?司成說:2張手絹.魯學士說:那我也帶這個.進屋找了,沒有手絹,想了半天,想起家裏有人曾經給的魚幹,就叫家人去拿,家人說吃剩壹半了,魯學士想了想家裏也沒有別的東西,就帶著這半條魚幹和趙司成壹起去了.西涯先生燉了魚買了酒,和他們喝的很開心,談論事情,相互唱和,直到吃完。

《魯學士祝壽》 原文: 趙司城,號類庵,京師人。壹日過魯學士鐸邸。

魯曰:“公何之?”趙曰:“今日為西涯先生誕辰,將往壽也。”魯問:“公何以為贄?”趙曰:“帕二方。”

魯曰:“吾贄亦應如之。”入啟笥,無有。

躊躇良久,憶裏中曾饋有枯魚,令家人取之。家人報已食,僅存其半。

魯公度家無他物,即以其半與趙俱往稱祝。西涯烹魚沽酒,以飲二公。

歡甚,即事倡和而罷。

三位人物特征:不拘小節 隨性 率真 看重友誼 真誠 不重視物質。

7. 東山的原文

東山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果臝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戶。

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鸛鳴於垤,婦嘆於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於今三年。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倉庚於飛,熠耀其羽。之子於歸,皇駁其馬。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