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大唐僧是萬國來朝的詩句

關於大唐僧是萬國來朝的詩句

1.形容“唐僧”的詩句有哪些

1、《送水雲歸吳》

年代: 宋 作者: 鄭惠真

琵琶撥盡昭君泣,蘆葉吹殘蔡琰啼。

歸見林逋煩說似,唐僧三藏入天西。

2、《拍板謠》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麻姑親采扶桑木,鏤脆排焦其數六。

雙成捧立王母前,曾按瑤池白雲曲。

幾時流落來人間,梨園部中齊管弦。

管弦才動我能應,知音審樂功何全。

吳宮女兒手如筍,執向玳筵為樂準。

數聲慢,仙人履齒下雲棧,

老狐臘月渡黃河,緩步輕輕踏冰片。

數聲急,空江雹打漁翁笠,

鮫人泣對水精盤,滿把珠璣連瀉入。

劃然壹聲送曲徹,由基射透七重劄。

金罍冷落闃無聞,隴頭凍把泉聲絕。

律呂與我數自齊,絲竹望我為宗師。

總驅節奏在術內,歌舞之人無我欺。

所以唐相牛僧孺,為文命之為樂句。

3、《和徐國錄韻》

年代: 宋 作者: 釋善珍

當今稱文宗,鬥南壹和仲。

掣鯨力倒海,蘭苕不同夢。

百年日苦短,千載事誰***。

賦詩推義山,論舊數季重。

客持邀我讀,歡喜蹋破甕。

疾抄畏紙盡,饑誦忘漿凍。

欲傳換骨方,伎工恐無用。

塗窗謾成鴉,過門任題鳳。

唐僧句月煉,壹步不敢縱。

高參鬼仙吟,下比古佛頌。

湖江大國楚,宮闕天府雍。

小大材則殊,未易求折衷。

公文如珠玉,盛世盍包貢。

壹鶚剡交騰,萬牛挽難動。

造物或困之,郁怒使快痛。

晉康名遠郡,侯印亦久弄。

蜃噓橫跨海,龍潛中興宋。

年豐秔多,守醉賓客從。

時時寫烏絲,虹光穿屋棟。

祖帳在何時,行色當倥傯。

相期遠公社,後會邈鴻洞。

擬辦酒椀招,更出虎溪送。

4、《送吳僧慶閑上人》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唐僧窮島可,應是筆能追。

投卷初來此,回船忽去之。

味□工會合,情淡慣分離。

許讀紅樓集,昌黎亦贈詩。

5、《蘇幕遮 示李梁張三人》

年代: 元 作者: 王處壹

李張梁,聽少告。休恁躊躇,縱得心顛倒。每恨玉陽無答報。似此修行,何日歸蓬島。大唐僧,九度老。萬種難辛,壹誌終須到。東進佛經弘釋教。相契如來,證果真常道。

2.找壹首描寫舊時長安萬國來朝盛況的詩詞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絳幘雞人報曉籌⑴,尚衣方進翠雲裘⑵。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⑶。

日色才臨仙掌動⑷,香煙欲傍袞龍浮⑸。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⑹。[1]

2註釋譯文編輯

詞句註釋

⑴絳幘:用紅布包頭似雞冠狀。雞人:古代宮中,於天將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於朱雀門外高聲喊叫,好像雞鳴,以警百官,故名雞人。曉籌:即更籌,夜間計時的竹簽。

⑵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雲裘:飾有綠色雲紋的皮衣。

⑶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的禮冠。旒:冠前後懸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這裏指皇帝。

⑷仙掌:掌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宮中的壹種儀仗,用以蔽日障風。

⑸香煙:這裏是和賈至原詩“衣冠身惹禦爐香”意。袞龍:猶卷龍,指皇帝的龍袍。浮:指袍上錦繡光澤的閃動。

⑹五色詔:用五色紙所寫的詔書。[2] [3]

白話譯文

戴紅巾報時官手執更籌報曉,更衣官才給皇帝送上翠雲裘。

九重的皇宮打開了金紅宮門,萬國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日光初照遮陽的掌扇在晃動,香煙繚繞黃袍上面繡龍飄浮。

早朝結束還須為皇帝寫詔書,佩玉叮當賈至回到鳳凰池頭。[2] [3]

3創作背景編輯

賈至(718—772),唐代官員,曾在朝任中書舍人,寫過壹首《早朝大明宮》,全詩是:“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滿建章。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禦爐香。***沐恩波鳳池裏,朝朝染翰侍君王。”當時頗為人註目,杜甫、岑參、王維等人都曾作詩相和,此詩即為其中的壹篇和詩。[1]

4作品鑒賞編輯

王維這首為賈至《早朝大明宮》而寫的和作,利用細節描寫和場景渲染,寫出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別具藝術特色。

詩壹開頭,詩人就選擇了“報曉”和“進翠雲裘”兩個細節,顯示了宮廷中莊嚴、肅穆的特點,給早朝制造氣氛。古代宮中,於天將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於朱雀門外高聲喊叫,以警百官,稱為“雞人”。“曉籌”即更籌,是夜間計時的竹簽。這裏以“雞人”送“曉籌”報曉,突出了宮中的“肅靜”。尚衣局是專門掌管皇帝衣服的。“翠雲裘”是繡有彩飾的皮衣。“進”字前著壹“方”字,表現宮中官員各遵職守,工作有條不紊。

中間四句正面寫早朝。詩人以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表現場面的宏偉莊嚴和帝王的尊貴。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深邃偉麗;萬國的使節拜倒丹墀,朝見天子,威武莊嚴。以九天閶闔喻天子住處,大筆勾勒了“早朝”圖的背景,氣勢非凡。“宮殿”即題中的大明宮,唐代亦稱蓬萊宮,因宮後蓬萊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見的地方。“萬國衣冠拜冕旒”,標誌大唐鼎盛的氣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萬國衣冠”之後著壹“拜”字,利用數量上眾與寡、位置上卑與尊的對比,突出了大唐帝國的威儀,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歷史背景。

如果說頷聯是從大處著筆,那麽頸聯則是從細處落墨。大處見氣魄,細處顯尊嚴,兩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作者於大中見小,於小中見大,給人壹種親臨其境的真實感。“仙掌”是形狀如扇的儀仗,用以擋風遮日。日光才臨,仙掌即動,“臨”和“動”,關聯得十分緊密,充分顯示皇帝的驕貴。“袞龍”亦稱“龍袞”,是皇帝的龍袍。“傍”字寫飄忽的輕煙,頗見情態。“香煙”照應賈至詩中的“衣冠身惹禦爐香”。賈至詩以沾沐皇恩為意,故以“身惹禦爐香”為榮;王維詩以帝王之尊為內容,故著“欲傍”為依附之意。作者通過仙掌擋日、香煙繚繞制造了壹種皇庭特有的雍容華貴氛圍。

結尾兩句又關照賈至的“***沐恩波鳳池裏,朝朝染翰侍君王。”賈至時任中書舍人,其職責是給皇帝起草詔書文件,所以說“朝朝染翰侍君王”,歸結到中書舍人的職責。王維的和詩也說,“朝罷”之後,皇帝自然會有事詔告,所以賈至要到中書省的所在地鳳池去用五色紙起草詔書了。“佩聲”,是以身上佩帶的飾物發出的聲音代人,這裏即代指賈至。不言人而言“佩聲”,於“佩聲”中藏人的行動,使“歸”字產生具體生動的效果。

這首詩寫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後三個階段,寫出了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同時,還暗示了賈至的受重用和得意。這首和詩不和其韻,只和其意,雍容偉麗,造語堂皇,格調十分諧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說:“盛唐人和詩不和韻”,於此可窺壹斑。[1]

3.壹首贊美唐僧的詩句,七言五言均可,寫得柔情優美

《贈唐僧歌》

現代:佚名

妖魔鬼怪何所懼,八十壹難只等閑。

唐僧西去如來地,取得真經歸家園。

譯文:妖魔鬼怪有什麽畏懼的,九九八十壹難只是只是很平常,唐僧壹路西去大雷音寺,取得真經歸大唐。

在小說《西遊記》中,作者把唐僧這壹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壹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擴展資料

角色背景

提起《西遊記》裏的唐僧,可謂是家喻戶曉。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於河南洛陽。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凈土寺出家。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遠遊印度,精心鉆研佛教經典。

17年後回到長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記》《會宗論》《制惡見論》等,翻譯印度佛經75部,***1335卷,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玄奘故裏,到處都遍布著他的聖跡。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恭陵、和陵等。當地人很少用法號稱呼他,通常都稱他為唐僧。

走入偃師境內,求人問路若問唐僧的老家,要比問玄奘故裏容易的多。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因為這樣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現出家鄉人的特殊感情。

百度百科-唐僧

4.描寫唐僧的句子

俗家姓陳,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壹高僧,所以被人們稱為唐僧。西行取經時,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賜法名三藏。唐僧十八歲出家皈依佛門,經常青燈夜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愛。後來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並賜寶物三件,即袈裟、九環錫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壹難,始終癡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為弘揚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不忘他的歷史功績

相貌清秀,品行端正,性格溫和。 認真負責,時常教導徒弟,引人向善。 前世是佛祖的學生,觀音菩薩好友,大唐佛學院畢業,佛學高僧,唐皇親自頒發文憑。 大唐皇帝禦弟,佛主學生。

5.找壹首描寫舊時長安萬國來朝盛況的詩詞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絳幘雞人報曉籌⑴,尚衣方進翠雲裘⑵。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⑶。

日色才臨仙掌動⑷,香煙欲傍袞龍浮⑸。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⑹。[1]

2註釋譯文編輯

詞句註釋

⑴絳幘:用紅布包頭似雞冠狀。雞人:古代宮中,於天將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於朱雀門外高聲喊叫,好像雞鳴,以警百官,故名雞人。曉籌:即更籌,夜間計時的竹簽。

⑵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雲裘:飾有綠色雲紋的皮衣。

⑶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的禮冠。旒:冠前後懸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這裏指皇帝。

⑷仙掌:掌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宮中的壹種儀仗,用以蔽日障風。

⑸香煙:這裏是和賈至原詩“衣冠身惹禦爐香”意。袞龍:猶卷龍,指皇帝的龍袍。浮:指袍上錦繡光澤的閃動。

⑹五色詔:用五色紙所寫的詔書。[2] [3]

白話譯文

戴紅巾報時官手執更籌報曉,更衣官才給皇帝送上翠雲裘。

九重的皇宮打開了金紅宮門,萬國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日光初照遮陽的掌扇在晃動,香煙繚繞黃袍上面繡龍飄浮。

早朝結束還須為皇帝寫詔書,佩玉叮當賈至回到鳳凰池頭。[2] [3]

3創作背景編輯

賈至(718—772),唐代官員,曾在朝任中書舍人,寫過壹首《早朝大明宮》,全詩是:“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滿建章。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禦爐香。***沐恩波鳳池裏,朝朝染翰侍君王。”當時頗為人註目,杜甫、岑參、王維等人都曾作詩相和,此詩即為其中的壹篇和詩。[1]

4作品鑒賞編輯

王維這首為賈至《早朝大明宮》而寫的和作,利用細節描寫和場景渲染,寫出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別具藝術特色。

詩壹開頭,詩人就選擇了“報曉”和“進翠雲裘”兩個細節,顯示了宮廷中莊嚴、肅穆的特點,給早朝制造氣氛。古代宮中,於天將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於朱雀門外高聲喊叫,以警百官,稱為“雞人”。“曉籌”即更籌,是夜間計時的竹簽。這裏以“雞人”送“曉籌”報曉,突出了宮中的“肅靜”。尚衣局是專門掌管皇帝衣服的。“翠雲裘”是繡有彩飾的皮衣。“進”字前著壹“方”字,表現宮中官員各遵職守,工作有條不紊。

中間四句正面寫早朝。詩人以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表現場面的宏偉莊嚴和帝王的尊貴。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邐打開,深邃偉麗;萬國的使節拜倒丹墀,朝見天子,威武莊嚴。以九天閶闔喻天子住處,大筆勾勒了“早朝”圖的背景,氣勢非凡。“宮殿”即題中的大明宮,唐代亦稱蓬萊宮,因宮後蓬萊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見的地方。“萬國衣冠拜冕旒”,標誌大唐鼎盛的氣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萬國衣冠”之後著壹“拜”字,利用數量上眾與寡、位置上卑與尊的對比,突出了大唐帝國的威儀,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歷史背景。

如果說頷聯是從大處著筆,那麽頸聯則是從細處落墨。大處見氣魄,細處顯尊嚴,兩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作者於大中見小,於小中見大,給人壹種親臨其境的真實感。“仙掌”是形狀如扇的儀仗,用以擋風遮日。日光才臨,仙掌即動,“臨”和“動”,關聯得十分緊密,充分顯示皇帝的驕貴。“袞龍”亦稱“龍袞”,是皇帝的龍袍。“傍”字寫飄忽的輕煙,頗見情態。“香煙”照應賈至詩中的“衣冠身惹禦爐香”。賈至詩以沾沐皇恩為意,故以“身惹禦爐香”為榮;王維詩以帝王之尊為內容,故著“欲傍”為依附之意。作者通過仙掌擋日、香煙繚繞制造了壹種皇庭特有的雍容華貴氛圍。

結尾兩句又關照賈至的“***沐恩波鳳池裏,朝朝染翰侍君王。”賈至時任中書舍人,其職責是給皇帝起草詔書文件,所以說“朝朝染翰侍君王”,歸結到中書舍人的職責。王維的和詩也說,“朝罷”之後,皇帝自然會有事詔告,所以賈至要到中書省的所在地鳳池去用五色紙起草詔書了。“佩聲”,是以身上佩帶的飾物發出的聲音代人,這裏即代指賈至。不言人而言“佩聲”,於“佩聲”中藏人的行動,使“歸”字產生具體生動的效果。

這首詩寫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後三個階段,寫出了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同時,還暗示了賈至的受重用和得意。這首和詩不和其韻,只和其意,雍容偉麗,造語堂皇,格調十分諧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說:“盛唐人和詩不和韻”,於此可窺壹斑。[1]

6.贊頌玄奘(唐僧)的詩詞有哪些

星飲露,

皆為方兄馭。

攪徹周天旄絮舞,

大浪難淘珠目。

路遙人困驢嘶,

覓機惆悵徘徊。

齊喚玄奘何在?

咒箍依舊淒迷。

題郾城彼岸寺二首其二武宗元比部畫文殊玄奘

來源: 作者: 蘇轍 體裁:

遺墨消磨顧陸余,開元壹壹數吳盧。

本朝唯有宗元近,國本長留後世模。

出世真人氣雍穆,入蕃老釋面清臒。

居人不惜遊人愛,風雨侵陵色欲無。

7.贊頌玄奘(唐僧)的詩詞有哪些

唐道恭福田資象德,聖種理幽薰。不持金作縷,還用彩成文。朱青自掩映,翠綺相氤氳。獨有離離葉,恒向稻畦分。

宋趙諴世稱幽景屬金仙,若是精藍豈妄傳。澗湧雙泉雷出地,山圍四面管窺天。唐僧手澤神毫健,梁帝宸恩寶器妍。今日喜償平昔誌,更逢閩客此安禪。

宋 鄭惠真琵琶撥盡昭君泣,蘆葉吹殘蔡琰啼。歸見林逋煩說似,唐僧三藏入天西。

送吳僧慶閑上人

宋方回唐僧窮島可,應是筆能追。投卷初來此,回船忽去之。味□工會合,情淡慣分離。許讀紅樓集,昌黎亦贈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