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屈原流放湘西撰《離騷》為什麽會流傳千古?

屈原流放湘西撰《離騷》為什麽會流傳千古?

公元前308年的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授楚君王之托,行至楚西發動民眾抗秦,因楚貴族施政失當,楚西的老百姓不願起來抗秦,屈原未完成國君之托,他在湘西生活得有些苦悶,撰寫了《離騷》等文章,從而成就了楚辭流傳千古。

屈原壹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3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我國即將實現大壹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壹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壹度出現了壹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

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吏績不足以讓他成為壹代文豪。

而成就屈原成為大詩人的重要因素,就是他在沅湘生活9年所書寫的楚辭巨篇。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

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壹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千年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壹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離騷》中所說的“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

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與楚國貴族集團及其勢力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誌獻身於祖國的決心。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

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壹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誌。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如《離騷》寫他向重華陳辭之後禦風而行,他先叩天宮,帝閽閉門不納;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裏;他去向宓妃求愛,宓妃卻對他無禮;他欲求簡狄和二姚,又苦於沒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

這種上天入地的幻想與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問》等還采用大量神話和歷史傳說為素材,其想象之大膽、豐富,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還以壹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征詩人的品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於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於表現力。

作為壹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我國詩歌進入了壹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我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壹片新天地。

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我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據《帝王世紀》記載:

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十老人,擊壤而歌。

這就是《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也正是古時湘西苗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善卷把中原文化帶進武陵山區,隨著楚國疆域的日益開拓,楚國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不斷吸收中原文化,更促進了楚文化不斷地發展。

戰國時,秦將司馬錯帶兵入蜀,後與張若義又帶兵入黔中,也豐富了楚文化,湖南龍山裏耶的秦簡足以證明。

公元前3世紀,屈原被流放於江南,又步善卷的後塵,在沅澧間流浪很久,也是從常德德山出發,經桃花源至沅陵、瀘溪、辰溪、漵浦等地,最後定居於湘西瀘溪白沙村,該村因屈原曾經居住而得名屈原村。

從屈原詩句“朝發枉渚,夜宿辰陽”等詩句來看,屈原在沅湘期間的生活中心地是在盧溪白沙,因為這裏有屈原的族人、親人和戀人。

屈原灘,位於沅水中遊的湘西瀘溪縣新城白沙鎮屈原村邊,灘頭至灘尾的流長約2500米,灘邊是壹鋪平展的大小不等的淡灰色的鵝卵石,以及壹壩自然隆起的生長著毛毛草草的沙洲,實為其增添了壹片秀色,晨暉夕陽下姿態萬千,特別富於詩情畫意。

為了千秋萬代銘記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曾到此壹行,人們就將這個小漁村起名為“屈原村”,這個河灘就叫“屈原灘”。

屈原先從郢都順江而下到了陵陽,停了壹個時期後,又溯江而上壹直到達辰陽,後又南折入漵浦,不久下沅江入洞庭湖,渡湘江而達汨羅。

在此期間,他經常被發行吟,創造了騷體,稱為楚辭,南方文學蔚為大國。

其中《涉江》、《離騷》、《九歌》、《九章》的若幹詩篇就是在白沙村定居時寫下的。

《橘頌》寫於瀘溪浦市,當地盛產橘紅,橘柚是紀念苗族先祖蚩尤的重要果品。

從此武陵地區的民情風俗、山光水色、風雲氣象等經屈原之手得以展現於世人面前。

如《涉江》中便寫出了當地人的“奇服”:“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也寫出了武陵山行船之艱辛:“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

寫出了原生態的環境:“入漵浦余儃回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之所居。”

寫出了武陵山的地貌和氣象:“山高峻以蔽日兮,下陰晦而多雨。霰雪紛其無限兮,雲霏霏而承宇。”堪稱武陵騷體詩風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