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鄭駙馬韋曲其二翻譯:
郊野的垂楊叢裏露出壹座佛寺,交錯的河川間散布著春天的菜畦。美艷的鮮花總是和翠竹相映成趣,可愛的小鳥也不願離開飛回山裏。長久居住在城裏究竟是為了什麽?在風塵中青春的容顏哪裏能保持。可是又有誰能同公子壹起,天色黃昏了,大家都想回去。
興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過描繪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當年燕子知何處和韋曲杜陵,文物盡均是在感慨當初繁華,如今已經不再,余下二句均為落用杜甫原句,進行單純的是物描寫。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知何時才能占據叢竹林頭,戴小烏巾過著像劉巖樣的隱士生活,運用典故通過對韋曲春色描寫,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因此產生對歸隱山林的隱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達出對久圖官場功名而不得的厭倦情緒。
作者簡介:
杜甫(杜少陵,712年到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後人稱他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誌,親眼目睹了唐朝亮虧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中鍵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有約1500首賣鍵巧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