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看標題判斷詩詞主題。
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看作者及年代判斷思想感情、特色等。
如: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時的失意、陶潛隱居後的淡泊名利、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三、看註釋,註意相關信息。
四、讀詩詞,粗通詩意,初斷主題。
附:詩詞分類 :寫景詠物 山水田園 民生疾苦 惜別送別 思鄉懷遠 軍旅邊塞
五、結合主題,再看詩詞,明確思想感情。
(1)結合意象,分析意境或思想感情;
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壹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常見意象所含意義:
長亭:陸上送別之所。
芳草:喻離恨。
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
梧桐: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淒苦之音。
梅花:初用於贈別,後為壹種高潔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潔的品質。
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貴。
楊花、蘆花:顠零之意。
丁香:指愁思或情結。
蓮: 喻高潔,或表達愛情。
杜鵑鳥:為淒涼、哀傷、思歸的象征。
鷓鴣鳥: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寒蟬:為悲涼的同義詞。
鴻雁: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烏鴉: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壹起。
蟋蟀: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聯系起來。
猿啼: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征悲傷的感情。
青鳥:在古代詩歌中是傳書的信使。
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桑榆:比喻垂老之年。
成熟的梅子:少女懷春。
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
白雲、明月:望雲思友,見月懷人,是詩詞常用手法。
水: 常常和綿綿的愁思連在壹起。
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的往往具有壹定的固定性,
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
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
以“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憂愁”;
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
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
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
以“夢後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情”;
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對世事滄桑的感嘆”;
以“空城落花”傳達“對國勢衰危的哀嘆、壹腔的愛國情”等。
附:思想情感
思想——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淒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緒萬端、欲說還休、淒清冷落、感傷失落、報國無門、物是人非)、超脫(寄情山水、向往安寧)、豪放(詠史述誌、狀景抒懷)、婉約(閨中獨處、思念情郎、淚灑樓臺、月影自憐)、思鄉、懷友、題贈。愉悅、欣喜;郁悶、憂愁;孤獨、淒清;悲觀、失落、傷感;激昂、奔放;樂觀、豁達、仰慕、激憤;恬淡、閑適等。
(2)直看詩詞中直接表露情感的詞語。
如詩詞中出現了“喜”、“愁”、“憂”、“憤”、“悵”、“哀”等詞。
六、題型分析
題型壹:分析詩眼或某壹詞語的妙處
詩眼,壹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析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動詞或形容詞品味,看其在拓深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析煉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詞語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為形象生動的效果。
解題格式: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壹看腸壹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妳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麽?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壹)。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壹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壹“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題型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請結合上述第四、五大點。
題型三:分析某壹人或物的形象
(1)直接賞析形象
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景物形象: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再現畫面時既要忠於原詩,又要力求語言優美。(可以把詩句做較好的翻譯)
(2)賞析形象所蘊含的意義或內涵
主要看此形象在古代詩詞裏常代表的意義。請結合第五大點的第壹小點。
題型四:分析意象、意境
意象解題格式: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意境解題格式:此題在作答時可先描摹出圖景,然後結合主旨分析為什麽要寫這壹圖景,再用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雄渾壯闊、高闊遠深,或恬靜優美、或蕭瑟淒涼、或生機勃勃、或孤寂冷清……準確體現其特點和情調或思想感情。
例析:西樓 曾鞏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註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問:這首詩描寫了什麽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什麽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6分)
答:連天的海浪伴隨著陣陣雷聲洶湧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豪情。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
題型五:分析藝術手法或表現手法
(1)景情關系(也有直接抒情的)。常用的是借景抒情、情由境(景)生、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解題格式:詩詞中寫了什麽景+表現了什麽情
(2)物誌關系。即看是否是托物言誌。
解題格式:物的特點+詩人心誌
(3)結構關系。首尾照應,卒章顯誌,過渡、鋪墊、伏筆,問答等
(4)修辭手法。常用的是比喻、比擬、誇張、對比、用典。
解題格式: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5)藝術風格。有雄渾、曠達、豪放、俊爽、沖淡、沈郁、悲慨、婉約等。
解題格式:特色詞句+該詞句表現出來的景象+風格
(6)表達技巧。常用的是襯托、渲染、想像、畫龍點睛、虛實相生、動靜結合。
解題格式: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註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多為傷春悲離之辭。樓蘭:西漢時樓蘭的壹個國王,曾屢次派人攔殺漢使,後被大將軍霍光派人用計殺掉。
問: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4分)
答:額聯用典,也使用了反襯手法。“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楊柳”,自然引人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積極參戰,英勇殺敵。額聯言簡意賅,對表現戰士們對國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襯托作用。(要切合原詩,有觀點、有分析。)
題型六:語言風格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淺顯 辭藻華麗 委婉含蓄 簡潔洗練 沈郁頓挫 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筆調婉約……
答題格式:找出特色詞語+該詞給人的感受+體現風格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壹),“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題型七:評價型。
壹般是評價詩詞中的詞語用的好不好、妙不妙……(請作肯定回答)或是給出壹段後人對此詩詞的評價,問妳這個評價對不對、正不正確……(大部分情況下作肯定回答),如果是問將詩詞中的“XX”詞改成“XX”合不合適,那麽請作否定回答。
然後再按“寫了什麽(主要對象)→怎麽寫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等)→什麽表達效果”思路來回答理由。
例: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詩後兩題
暮江吟 白居易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說“照”而說“鋪”,有什麽表達效果?
答案:(1)這是因為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的確像“鋪”在江面上,體現出詩人用詞的準確、形象;同時,用“鋪”字還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靜,給人安閑、舒適的感覺。
題型八:兩道詩詞比較閱讀
(1)景物對比
(2)思想感情對比
(3)意境對比
(4)風格對比
(5)暗比(常見的是古今對比和往昔對比,如《哀江南》)
〖示例〗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春 興 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春風壹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題春晚 周敦頤
花落柴門掩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吟余小立闌幹外,遙見樵漁壹路歸。
⑴兩首詩描繪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現情感是否相同?並請說出理由.(3分)
首先回答:不相同。
然後回答:《春興》抒發的是思念家鄉之情。
《題春晚》抒發的是靜而不寂的閑適之情。
最後解釋:《春興》借助於落盡殘花,四處飄泊的黃鶯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將逝,而此時的作者正漂泊流轉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鄉之情。
《題春晚》中落花、昏鴉、歸來的漁樵構成了壹幅恬靜而又富有生意,和諧的畫面,而此時的詩人正在吟風弄月,全詩充滿著靜而不寂的閑適之情。
題型九:綜合表述
這種題型,題幹中若無分析角度,則按“寫了什麽(主要對象)→怎麽寫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等)→什麽表達效果”思路來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題目要求答。若要答案精簡完美,必須註意表達的條理性、簡明性。妳最好依照題目提問順序壹問壹問地答,采用數字序號或字母分點來答,也可按照先總說(或具體分析)後分說(總說)的思路來答。同時還要註意用語準確,書寫規範。
主要側重四個方面:
(1)景情關系
(2)意境
(3)藝術手法
(4)主旨
答題格式:這是壹首什麽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麽+通過什麽手法+抒發什麽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例:閱讀歐陽修《采桑子》,分析這闕詞的內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雲物俱解。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
風清月白偏宜夜,壹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導第壹步認真閱讀詩句,整體感知詩歌寫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確詩中提到地點(西湖)、時間(月夜),人物(詩人)、事件(蕩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鷗鷺閑眠、風清月白),歸納時要善於摘錄詩中詞語組合。第三步,根據“卒章顯誌”的特點揣摩詩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點詞語或短語“誰羨”、“便是仙”進行讀解,詩句結尾句不再描寫,而發議論,這正是解讀主旨的關鍵。前面景色描寫非常寧靜、美好,才會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覺。這種鑒賞題在解答時,通常“切分”為兩點,壹是根據詩句描述內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寫了……抒發了……”。
參考答案這首詩描寫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風習習,夜鳥閑眠,壹片寧靜、美好,好似人間仙境。抒發了詩人愛戀西湖風光和現實生活的美好情懷。
註意:
不管以上哪種題型,在作答的時候都要立足於詩詞本身,也即是在組織答案時要緊貼著詩詞來答。
如:答借景抒情時,要答出借XX景抒XX情;
答意境時,要答出用XX構成XX樣的意境;
答比喻的手法時,要答出用XX比喻XX;答對比時,要答出用XX與XX進行對比;
答某個詞語用的好(妙)時,要答出用這個詞時,這個詞和詩中的XX、XX詞壹起構成了怎樣的景色,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
最後壹點:實在不能落筆作答時,請嘗試翻譯詩詞作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