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鑲綠松石玉簪,約公元前2000年,山東省臨朐縣西朱封遺址出土。距今已有4000年歷史,這個設計,這個工藝,放到現在來看,都是熠熠生輝,很精美。饕餮紋樣、制作技藝高超,嚴格對稱。,王室的神聖、嚴厲,直擊心靈深處透過屏幕,穿越了千年,走向了我們,直擊心靈深處,不由得令人肅然起敬。
古代貴族女子及簪,與男子加冠壹樣,是壹個隆重的成人禮。女子如已許嫁15歲就可及簪,如未許嫁則可等到20歲及簪。可見,簪從出現的那壹天開始,便註定與美麗同行。由於古人多著寬衣大袍,所以審美不像現在重點在身材,而是更多地關註頭發、臉龐、五官等,所以貴族美女對玉笄之美孜孜以求,這才留下來諸多?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雲鬢花環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這樣的詩句。這件組合玉發簪是由兩部分組合而成的,上端的扇形鏤雕玉件是鑲嵌在下端的竹節形的發簪上的,體現了當時極高的制作水平。
中國黃河下遊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又稱典型龍山文化,因最初發現於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中部、東部和江蘇省北部地區。龍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嶽石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諸文化中有較高的發展水平和獨特的文化成就。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矯正,距今4500-4000年。主要遺址有山東章丘城子崖、濰坊姚觀莊、膠縣三裏河,日照兩城鎮、諸城呈子、泗水尹家城、曲阜西夏候等。山東龍山文化以黑陶為顯著特征。陶器普遍采用輪制,壁薄而均勻、造型規整。器表多素面磨光,常見紋飾有劃紋、弦紋、竹節紋、鏤孔,籃紋少見。袋足器、三足器、圈足器比較發達,但未見斝、鬲。典型器物有鬶、盉、甗、罐形鼎、盆形鼎、三足盤、高圈足豆、蛋殼高柄杯等。特別是陶鬶和鬼臉式足的鼎,特征鮮明,並給周圍地區以強烈影響。
玉文化最初起源並不在中原地區。而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湖北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的前身?崧澤文化都有玉器被不斷發掘。以及與良渚同時期的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也是受到良渚文化的影響,開始生產玉器。良渚文化應該算是我國玉文化的起源,良渚的大型玉琮,象征著宗教神權的饕餮獸面紋,玉器曾在良渚時期達壹次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