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山寺夜起古詩詞賞析200字

山寺夜起古詩詞賞析200字

1.詩《山寺夜起》的詩詞鑒賞

山寺夜起

月升巖石巔,下照壹溪煙。

煙色如雲白,流來野寺前。

開門惜夜景,矯首看霜天。

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

這是壹首描寫羈旅行愁的詩作。當時作者遭遇離亂,漂泊他鄉,心情孤獨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裏,孤獨壹人,對月思鄉,感慨身世浮沈。

首聯“月升巖石巔,下照壹溪煙”描寫月亮從高高的巖石之巔升起來,月光普照大地,為全詩鋪設了思鄉的氛圍,奠定了思鄉的基調。接著詩歌轉向對月光下壹溪水霧的描寫。由於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來就潔白的雲氣更顯潔凈飄渺。首聯描寫符合山中晚景特點,月光的襯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頷聯緊承首聯,寫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氣如雲樣潔白,飄飄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來,這不過是自然現象,並無妙處可言。但比起首聯,卻寫出了水氣的自然飄動的動態之美。而且,潔白的水氣飄渺輕盈、流落無定,不禁讓作者聯想到自己漂泊無依的生活。這壹聯的描寫除了用雲氣暗喻作者羈旅生活的特點,也是以樂景寫哀情的重重壹筆,妙不可言。

頸聯寫無法入睡的自己打開寺門,站在寺外觀賞美景。眼前美景,讓作者感慨萬千,不禁憐惜起來。這壹份憐惜,暗含著深沈的身世漂泊之感。詩人擡頭看天,卻感覺到霜重氣寒,心中難免淒涼孤獨。“霜天”二字,緊扣心情,間接表達了漂泊在外的孤寂淒冷的心境,可謂傳神之筆。

頸聯寫無法入睡的自己打開寺門,站在寺外觀賞美景。眼前美景,讓作者感慨萬千,不禁憐惜起來。這壹份憐惜,暗含著深沈的身世漂泊之感。詩人擡頭看天,卻感覺到霜重氣寒,心中難免淒涼孤獨。“霜天”二字,緊扣心情,間接表達了漂泊在外的孤寂淒冷的心境,可謂傳神之筆。

尾聯直抒胸臆,用反問的形式寫到:誰看到無家可歸的客居他鄉的人,在這荒郊野外,月下思鄉,山中嘆惋,獨自壹人深夜不眠呢?反問加強了抒情效果,與前面的景物描寫遙相映襯,更寫出壹份愁絕傷絕的自傷之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整首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來描寫孤獨淒涼的身世之慨,以樂景寫哀情,更見其哀;以月色鋪設情境,則無壹處不孤寂愁苦。此詩大有杜甫詩歌沈郁蒼涼之感,但多出了壹份輕巧和淡靜,可為上乘之作。

2.古詩(題破山寺後禪院)的賞析200多字不超過300字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頭,

沐浴著朝陽的輝光,

蜿蜒的小路漸漸通向幽僻處,

忽見花木繁茂,

禪房就在花中央。

嵐光催起鳥兒宛轉歌唱,

清潭將人心的汙垢滌蕩。

深山萬物呵,

靜得沒有其他聲響,

只有鐘罄的壹脈余音,

在晨空中縈旋回蕩。

鑒賞: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壹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後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裏,壹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壹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後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劃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後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後禪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後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雲:‘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壹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壹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後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

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是從內心的感受的來描繪後禪院的清靜幽美。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鳥兒怡然自啼,山光和白雲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無比,令近潭觀水者忘卻心中的壹切雜念。這就更加襯托出其景之幽靜佳絕。壹個"悅"字,賦予鳥兒以人的靈性 ,向讀者傳達了鳥音關關的畫外音 。壹個"空"字,進壹步增強了畫面的靜趣。

尾聯"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從聽覺感受方面來表現後禪院的幽靜。萬籟俱靜 ,實難以名狀,於是詩人采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以"鐘磬"的清音裊裊來反襯山寺後禪房的幽靜,從而以動映靜,給人以靜的感受,收到"鳥鳴山更幽"般的強烈藝術效果。與壹般五律不同 ,這首詩起首兩句即形成對仗,而其頷聯的"通幽處"和"花木深"卻苛求工對,即吳喬《圍爐詩話》中所謂的"偷春格"和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稱的"蜂腰 ",從而形成五言律詩的壹種變格,實現壹種別致的節奏美。

3.觀滄海賞析200字

觀滄海賞析:

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壹幅粗線條的炭筆畫壹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

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誌很巧妙地融合在壹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

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沈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擴展資料: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壹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壹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淡淡”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觀滄海 (曹操所著四言樂府詩)

4.古詩詞賞析大全200字15篇

江南曲① 李益 嫁得瞿塘賈②, 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③, 嫁與弄潮兒。 註釋 ①江南曲:古代歌曲名。

②賈:商人。 ③潮有信:潮水漲落有壹定的時間,叫“潮信”。

簡析 這是壹首寫商婦候夫不歸的閨怨詩。詩的首二句,以商婦口吻,道破夫外出經商,獨守空閨的孤寂。

後二句,寫商婦想入非非,悔不嫁個弄潮之人,能如潮守信。語言平實,不事雕飾,空閨苦,怨夫情,躍然紙上。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看似輕薄荒唐,實則情真意切。

從“早知”二字,可見商婦並非妄想他就,而是望夫不止之癡情癡語。 列女操 孟郊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婦貴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註釋 ①梧桐:傳說梧為雄樹,桐為雌樹,其實梧桐樹是雌雄同株。 ②殉:以死相從。

簡析 這是壹首頌揚貞婦烈女的詩。 以梧桐偕老,鴛鴦雙死,比喻貞婦殉夫。

同時以古井水作比,稱頌婦女的守節不嫁。此詩內容或以為有所寄托,借贊頌貞婦烈女,表達詩人堅守節操,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汙之品行。

然而,就全詩看,從題目到內容的全部,都是為了明確的主題的。就詩論詩,不能節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說它是維護封建禮教道德的,是屬於封建糟粕的,應予批判。

望薊門 祖詠 燕臺壹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評析 詩是吊古感今的。

開首兩句說北望薊門,觸目驚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說燕自郭隗、樂毅等士去後,即被秦所滅,故客心暗驚。

又漢高祖曾身擊臧荼,故曰“漢將營”。因而清人方東樹說:“豈是時範陽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懷疑這是對安祿山的叛亂有所預感。

頷聯、頸聯寫景雄麗。全詩扣緊壹個“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積雪”。

寫“望”中所見,抒“望”中所感,格調高昂詩。從軍事上落筆,著力勾畫山川形勝,意象雄偉闊大。

為尾聯抒發從戎之誌做好鋪墊,使人讀了慷慨非常。 野望 王績 東臯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③懷采薇。

註釋 ①東臯:臯,水邊地。王績稱他在故鄉的躬耕、遊息之地為東臯。

薄暮,日將落之 時。 ②徙倚:猶徘徊、枋徨。

③“長歌”句:薇,羊齒類草本植物,其嫩葉可食。或以為此句詩意,乃作者聯想 到《詩經》中有關“采薇”的片段,長歌以抒苦悶。

或以為此句詩意,即長歌《 采薇歌》,懷念伯夷、叔齊。從作者心態和全詩脈絡看,前解較切。

評析 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縝的代表作之壹。 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

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壹片秋色,壹抹落暉。

蕭條、靜謐,觸發詩人仿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於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

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

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陶潛《移居》),該多好!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仿徨、悵惘之情。

此詩壹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壹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①。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揮。

長歌吟松風②,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忘機③。

註釋 ①翠微:青翠的山坡。 ②松風:指古樂府《風入松》曲,也可作歌聲隨風入松林解。

③機:世俗的心機。 簡析 這是壹首田園詩,是詩人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寫。

全詩寫月夜在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壹位姓斛斯的隱士。詩寫暮色蒼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靜、流露 出詩人的稱羨之情。

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

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

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無人村,依依墟裏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

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可見陶李兩者風格迥異。

5.夜宿山寺的賞析(不要太多)

《夜宿山寺》是記遊寫景短詩。

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雲。發端壹個“ 危 ”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出來了。

次句以極其誇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雲霄。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雲的“危樓”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詩人用誇張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山寺的高聳,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山上的這座樓好像有壹百尺高,站在樓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這兒大聲說話,恐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卻十分生動形象。

這裏,詩人發揮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壹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築展現在我們面前。

6.鳥鳴澗 賞析 200字以上

關於該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壹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壹種。另壹種意見認為文藝創作不壹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臥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作中是允許的。不過,該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之壹。五首詩每壹首寫壹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而不同於壹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桂樹枝葉繁茂,而花瓣細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間,並不容易覺察。因此,開頭“人閑”二字不能輕易看過。“人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壹絲絲芬芳。總之,“落”所能影響於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裏,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裏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於它們已習慣於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變化,亦可想見。所謂“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聯想的。但王維所處的是盛唐時期,不同於建安時代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大背景是安定統壹的盛唐社會,鳥雖驚,但決不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它們並不飛離春澗,甚至根本沒有起飛,只是在林木間偶而發出叫聲。“時鳴春澗中”,它們與其說是“驚”,不如說是對月出感到新鮮。因而,如果對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維這首詩中,倒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壹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裏,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該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壹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註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鳥鳴山更幽”,這裏面是包含著藝術辯證法的。

7.記承天寺夜遊賞析片段 200字左右

寥寥數筆,攝取了壹個生活片斷。

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於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壹點:“閑”。

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麽仔細,那麽清楚,兩個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

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遊”,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

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