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雕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標誌、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簡析:“朱門”指代居住在驪山宮的顯貴之家,反襯宮門之外的淒慘景況。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體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簡析:“帆”,原指掛在船桅上利用風力使船前進的布篷,這裏詩人以“帆”代指整個船。
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簡析:“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比槳長大的劃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這裏用檣櫓代戰船。
③以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簡析:“管”是壹種類似於笛的樂器,“弦”是樂器上的腸線或金屬絲。這裏,詩人用“管”“弦”指代音樂。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簡析:“金戈”指金屬制的戈,“鐵馬”指配有鐵甲的戰馬。這裏“金戈鐵馬”用來代指精銳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