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描寫我國傳統節令及習俗的古詩,這個傳統節令是( 重陽 ),習俗是(登高);《元日》是描寫了我國傳統節令及習俗的古詩,這個傳統節令是(春節),習俗是(燃放爆竹,喝屠蘇酒,貼春聯和門神)……
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壹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壹年。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2.壹首描寫我國傳統節令及習俗的古詩1。《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節賞月
2。《元日》: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放鞭炮,貼對聯
3。《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秾李,行歌徑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節賞燈
4。《除日》:臘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歲火,帖牖作春書。柳覺東風至,花疑小雪餘。忽逢雙鯉贈,言是上冰魚。
-----除夕貼春聯
5。《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重陽節登高
6。《競渡時在湖外偶為成章》:雷奔電逝三千兒,彩舟畫楫射初暉。喧江雷鼓鱗甲動,三十六龍銜浪飛。靈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沈魂在湘水。綠草斜煙日暮時,笛聲幽遠愁江鬼。
---端午節賽龍舟
3.含有節令內容的古詩詞中秋:
王建有詩雲:“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徐凝的詩雲:“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壹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歷代詩人著力描寫的重要內容。在這些詩章中,有記錄各種傳統習俗的,有抒發個人情懷的,有描寫喜慶氣象的,可謂五彩紛呈。
臘月廿五日,人們開始打掃衛生,以迎新春。清代詩人寫道:“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太平甲子非容易,新歷頒來仔細看。”
年末歲尾,百姓希望來年五谷豐登,有“祭竈”風俗。晚清詩人羅昭隱這樣描述:“壹盞清茶壹縷煙,竈神老爺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
除夕守歲,壹家人開懷暢飲,團圓取樂,***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歲》詩中雲:“相邀守歲阿鹹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
歲尾年初,家家爆竹,戶戶焰火,不絕於耳,氣勢如虹。元代詩人趙孟頫在《歲月》中說:“柳絮飛殘鋪地白,桃花落地落階紅。紛紛燦爛如星隕,霍霍喧逐似火攻。”
描寫春節喜慶氣氛者,王安石可算寫到極致,他的《元日》詩膾炙人口:“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文天祥:“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重陽:
劉長卿的壹首詩雲: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
人煙湖草裹,山翠縣樓西。
唐代詩人邵大震的壹首詩雲: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壹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白居易在《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寫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白霜。
還似今朝歌舞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
陸遊的《過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壹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儉樸古風存。
從今若得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扣門。
(唐)杜牧 :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4.唐詩中的節令風俗隋唐五代是中國節令風俗劃時代的大變革時期。
節令的特性發生了重大變化,自漢魏以來的以禁忌、迷信、祓禊、禳除為主要特征的節令風俗,開始轉變為娛樂型和禮儀型,成為名符其實的“佳節良辰”。隨著這壹特性的轉變,節令風俗的許多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在元旦,爆竹的驅鬼之意漸趨淡漠,而成為人們除舊歲慶新年的娛樂喜慶活動。
擊鼓驅鬼除瘟疫的祭祀形式——驅儺,雖然仍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娛樂的成分大大加強,成為壹種“娛神又娛人”的歌舞。元宵節祭神燈火變成了人們遊觀的花燈。
上巳節的祓禊已為踏青遊春所替代。中秋節的拜月禮儀變成了文人墨客玩月、賞月的消遣。
每逢佳節,宮廷中大擺宴席,歌舞通宵徹夜,歡度良宵美景。民間則是“士女如雲,車馬塞路”。
《隋書·柳彧傳》說:隋文帝時,京城及外州,每正月望夜,“高棚跨路,廣幕陵雲,袨服靚妝,車馬填噎。肴醑肆陳,絲竹繁會,竭貲破產,競此壹時”。
這段文字反映了隋代長安元宵之夜的盛況,也體現了節令習俗在性質上的轉變。這壹時期,不僅節令風俗中原有的內容向娛樂型轉變,而且產生出許多新的風俗,極大地豐富了古代節令風俗的內容。
比如,大量的娛樂活動出現在節令風俗中,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步打、拔河、射箭、走馬、鬥雞、鬥百草、乞巧等等,形式各種各樣,內容絢麗多彩。這些娛樂活動在不同季節、不同的節日中進行,具有鮮明的季節性,極大地增加了當時節令習俗中的娛樂性因素。
唐代還產生了壹些新的節日,如千秋節、中和節等。此外,將元宵賞燈的時間正式定為正月十五。
晦日送窮、清明掃墓、改“端五”為“端午”、中秋賞月、重陽正式定為節日等都始於隋唐時代。隋唐五代時期,有關節日的神話傳說故事,不再籠罩在壹片神秘的迷霧中,原來充滿妖異、災變、吉兇、忌諱、蔔筮等迷信色彩的內容開始被具有人情味和浪漫氣息的內容所代替,體現了節令的愈加生活化。
比如,唐代出現了鐘馗捉鬼的傳說故事,並迅速在民間廣泛傳播,於是到晚唐五代時,滑稽有趣的鐘馗取代了漢魏時的兇神神荼、郁壘,成為家家戶戶驅鬼避邪的門神。再如,起源於自然崇拜的拜月習俗,演變為賞月、玩月等娛樂活動。
人們仰望皓潔的月亮,產生出無窮的憧憬和遐想,於是便產生了吳剛砍桂樹、唐玄宗夜遊月宮等美麗的傳說。這都反映了這壹時期中秋節賞月習俗的盛況,同時也反映了隋唐五代時期人們豐富的生活情趣和節令風俗的新面貌。
中國節令風俗的特點之壹,就是禮俗與風俗緊密結合。這壹特點在隋唐五代時期表現得很充分。
比如,清明祭掃本是民間習俗,到唐玄宗時列入禮典,就變成了禮俗。在隋唐兩朝的禮典中,元旦時舉行迎春、迎神之儀,社日的祭社神,上巳日的春禊,千秋節的慶典,改換年號,冊立太子,公主出嫁及吉兆等國家大喜慶,舉行的大酺等都是重要的禮俗,同時,這些又是節令風俗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下面就隋唐五代節令風俗中的新內容分別加以論述。門神鐘馗 “門神”壹詞,始見於《禮記·喪大記》鄭玄註:“君釋菜,禮門神”。
古代祀典中有五祀之說,所謂“五祀”,即祭祀門、戶、井、竈、土地等五神。門神就是其中之壹。
周朝時,門神無名又無姓,雖然《禮記》中已有門神的記載,但此時門神並無具體物象可指。到戰國、兩漢時,才逐漸形象化,出現了圖繪的司門之神——神荼和郁壘。
大約到晚唐及五代時候,門神由神荼、郁壘換成了鐘馗。宋代沈括《補筆談》卷三引吳道子的鐘馗畫上唐人題記及高承《事物紀原》說:開元年間,唐玄宗從驪山校場回來,忽然得了惡性瘧疾,巫師們用盡了心計,忙活了壹個多月也未能治好。
壹天深夜,玄宗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小鬼身穿絳色衣,壹腳著靴,壹腳赤足,腰間掛著壹靴,來盜竊楊貴妃的紫香囊和玄宗皇帝的玉笛。這時壹大鬼“戴帽,衣藍裳,袒壹臂,鞹雙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
唐玄宗驚問道:“妳是誰?”大鬼回答:“臣鐘馗氏,即武舉不捷之進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唐玄宗大夢醒來,病壹下好了。於是召大畫家吳道子,告訴他夢中所見形象。
吳道子不愧為壹代畫壇大師,聽完後揮灑丹青,壹會便畫成了。玄宗皇帝瞠視很久,說道:“真想不到與我夢裏的形象壹樣!”賞給吳道子百金,並題詩壹首。
這雖是壹則傳說故事,但它是有史實根據的。唐代吳道子確實畫過鐘馗像。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九說:“吳道子有《十指鐘旭》傳於代”。“鐘旭”當是“鐘馗”。
宋人黃休復《益州名畫錄》記載,吳道子的鐘馗圖在唐亡以後,曾被蜀後主王衍所得。吳道子畫鐘馗圖之後,唐玄宗下令將鐘馗像“因圖異狀,頒顯有司”,使鐘馗開始成為辟邪驅鬼的門神。
這壹點還可以從張說《謝賜鐘馗及歷日表》、劉禹錫《為李中丞謝賜鐘馗歷日表》、《為淮南杜相公謝賜鐘馗歷日表》等文中得到印證。當時,每逢新年,唐朝皇帝便將鐘馗像和新歷日賜給近臣,而賜予鐘馗像的目的是“圖寫威神,驅除群厲,?增門戶之貴。”
可見,鐘馗已經具有門神的職能了。唐代敦煌流行壹種六言體歌謠,稱作《兒郎偉驅儺》,是每年十二月民間。
5.本國古詩詞中寫傳統節日、風俗的有哪些元旦 正月初壹,亦稱元日,有祭神貼桃符的習俗。
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鬼。
五代開始在符上寫聯語,後來演變成春聯。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稱元宵、元夕、元夜。古代習俗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
辛棄疾詞《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社日 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後,秋社在秋分前後。社日這壹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後宴飲。
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後壹百零五天,有時是壹百零六天。
相傳起源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綿上之山隱居,晉文公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樹而死。晉文公便下令這壹天禁火寒食,以後演變為寒食節。
每逢寒食節,人們要禁火三日。元鎮《連昌宮詞》:“初過寒食壹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清明 陽歷四月五日是清明節。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是踏青和掃墓。
杜牧有《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上巳 原定於三月上旬的壹個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采蘭,以驅除邪氣。
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後來演變成劃龍舟的傳統。
人們還投粽子到江裏,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唐以後端午成為大節日,朝廷有賞賜。
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七夕 七月七日。
民間傳說此日夜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婦女們結彩樓,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張將“中國的情人節”定為“七夕”。
杜甫《牽牛織女》詩:“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和凝《宮詞》:“闌珊星鬥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時秋高氣爽,月光最美,為賞月佳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韋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重陽 九月初九。
又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稱為重陽。
古人認為此日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於是便有了這壹天登高飲酒的習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臘日 臘是祭祀名,歲末祭眾神叫臘(所以十二月叫臘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臘日,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來驅逐瘟疫。
杜甫有《臘日》詩:“臘日年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除夕 壹年最後壹天的晚上。
除是除舊布新。壹年的最後壹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風俗 遙知兄弟登高處,便插茱萸少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