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吳祖光生平簡介

吳祖光生平簡介

1、基本信息

吳祖光(1917年4月21日-2003年4月9日),又名吳召石、吳韶,當代中國影響最大、最著名、最具傳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壹,江蘇常州人,著名學者、戲劇家、書法家、社會活動家。主要代表作有話劇《鳳凰城》、《正氣歌》、《風雪夜歸人》、《闖江湖》,評劇《花為媒》,京劇《三打陶三春》和導演的電影《梅蘭芳的舞臺藝術》、《程硯秋的舞臺藝術》,並有《吳祖光選集》六卷本行世。

祖籍江蘇宜興,籍貫江蘇武進,1917年4月21日出生於北京東城小草廠的壹所大宅院裏,家庭為吳祖光提供了壹個文學的環境。其父吳瀛,曾參加創辦故宮博物院,精於詩文書畫、篆刻和古文物鑒賞,對吳祖光的文學生涯有深刻影響,同年吳祖光畢業於北京孔德學校。在中法大學文學系學習壹年後,應聘任南京戲劇專科學校校長室秘書。

2、生平大事

1934年發表的小說《宮娥怨》,是其處女作。

1936年於中法大學文科肄業。

1937年,吳祖光任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長室秘書,同年創作抗日話劇《鳳凰城》,成為全國戲劇界與日本侵略者進行鬥爭的有力武器。

1945年,他主編的《新民晚報》副刊率先發表了 *** 的詞作《沁園春?雪》。

1946年,他在上海創辦《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和《清明》雜誌,還創作《捉鬼傳》和新劇《嫦娥奔月》,聲討 *** 的反動統治,後受 *** 反動派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7年,他在香港編導了《國魂》、《莫負青春》、《山河淚》、《春風秋雨》和《風雪夜歸人》等電影。新中國成立後,吳祖光陸續創作出反映紡紗女工的電影《紅旗歌》和兒童劇《除四害》等作品。

1954年後,吳祖光導演了電影《梅蘭芳舞臺藝術》、《洛神》、《荒山淚》,為梅蘭芳、程硯秋兩位京劇藝術大師留下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1963年,他與妻子新鳳霞合作改編了評劇《花為媒》,成為了評劇舞臺上的成功佳作。

1949年後吳祖光任中央電影局、北京電影制片廠導演,牡丹江文工團編導,中國戲曲學校、中國戲曲研究院、北京京劇院編劇,文化部藝術局專業創作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友誼出版公司名譽董事長。

1957年曾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北大荒勞動。

1960年回到北京,先後在中央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和北京京劇團任編劇,寫有《武則天》、《鳳求凰》和《三打陶三春》等劇目。

1979年調文化部藝術局從事專業創作。

1960年回北京實驗京劇團和中國戲曲研究院任編劇,創作了《三打陶三春》、《三關宴》等京劇劇本,所改寫的評劇《花為媒》的電影劇本堪稱傳統戲翻新的典範之作。

3、去世

2003年4月9日,因冠心病發作,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吳祖光晚年最愛寫的四個字就是“生正逢時”,盡管壹生坎坷。

*** 為吳氏三代畫展題詞

吳祖光的電影生涯

在壹些人眼裏,吳先生是寫話劇、京劇、評劇的巨擘,是寫詩歌和散文的大家,是當過主筆的報人,而對於他的電影生涯卻不甚了了。其實,他是壹位資深的影人,電影活動是他藝術生命的重要部分,是不該遺忘的。

先生的電影生涯始於1947年。

那壹年,在 *** 反動派殘暴統治下的上海,他以過人的勇敢寫了多幕話劇《嫦娥奔月》。此戲鋒芒所向,是 *** 的反動統治。斯時,蔣介石正大舉進攻解放區,並在國統區實施“戡平 *** 叛亂總動員令”。當局對吳祖光豈能聽之任之?就在這出戲上演不久,他就受到警告和屢屢威脅,人身安全處於極度危險之中。黨為了給新中國積蓄人才,保存力量,遂將吳祖光先生於是年秋天轉移到香港。在那裏,他進入大中華影業公司做導演,從此踏上影壇。

在大中華,他自編自導處女作《風雪夜歸人》和《莫負青春》兩部影片。《風雪夜歸人》系據他的同名話劇改編,由孫景璐和呂玉堃分別飾演男、女主角。《莫負青春》則由周璇領銜,影片插曲曾轟動壹時。

隨後,吳祖光進入永華影業有限公司,任編導吳祖光簡介,並系編導委員會委員。編導委員會的主任為歐陽予倩,委員還有張駿祥、朱石麟、蔔萬蒼、李萍倩、程步高諸人。在永華麾下,吳祖光執導了兩部影片,壹部是由唐漠編劇,白楊、陶金主演的《山河淚》;另壹部是據黃谷柳小說改編吳祖光簡介,由葉小珠、陶金主演的《春風秋雨》。同時,他寫的兩個劇本《國魂》和《公子落難》也相繼投拍。《國魂》,由蔔萬蒼執導,劉瓊飾文天祥、陶金飾伯顏、王熙春飾文夫人、顧而已飾賈似道。該片和《山河淚》、《春風秋雨》都是永華的代表作。

在香港的三年間,吳祖光留下了六部電影,可謂碩果累累,這是他為中國電影奉獻的最初熱情。

***和國成立的前夕,1949年的7月,吳祖光由香港乘船經青島回到北京,隨即奔赴電影紅都——東北電影制片廠任導演。翌年九月,他為新中國自編自導的第壹部影片《紅旗歌》拍竣,在這部表現紗廠工人生活的作品中,他熱情謳歌新生活的主人,讓人感受到他迎接新時代的激烈心跳。

隨後,他由東影,調至北影任編導,開始了對戲曲藝術片的探索。他的第壹道目光就投向了國粹京劇,投向了梅派大師梅蘭芳。1955年,他拍攝了《梅蘭芳的舞臺藝術》上集,次年,完成下集,並把梅蘭芳的名作《洛神》搬上了銀幕。隨後,又拍攝了程硯秋大師的名戲《荒山淚》。他對戲曲片的探索,可圈可點,特別是他用影像最早記錄了梅、裘兩派泰鬥的舞臺藝術,彌足珍貴,貢獻特殊,功不可沒。1957年,他去昆明,拍攝了詩情畫意的《春城秋色》,這是他對風光片的可貴探索。

正值這位意氣風發的才子想要壹展身手的時候,他卻錯誤地被劃為“右派”,送到北大荒的農場,進行勞動改造。1960年,當他從北大荒回到北京,便被調離電影界,先後被安置到中國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和中國戲曲研究院去了。

然而,他對電影的那份癡情,並沒有改變,他戴著“右派”的帽子,癡心不改,創作了戲曲藝術片(評劇)電影文學劇本《花為媒》。1963年8月,這部戲由他相濡以沫的夫人、評劇新派創始人新鳳霞主演、方熒執導,在長影搬上銀幕。二十年後,他又寫出戲曲藝術片(京劇)《三打陶三春》的本子,依舊送長影投拍。應該說,在長影為戲曲片的卓越貢獻中,有著吳祖光的壹份心血。

1984年,吳祖光創作的《闖江湖》,由岑範、方沈導演,李寶田擔綱主角,在天津電影制片廠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聯袂攝制。這是吳祖光在影壇的謝幕之作。

吳祖光為這個世界留下了15部電影作品,也留下了他對電影藝術的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