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春望》是五言律詩。
全篇***八句,每句五個字,有仄起、平起兩種基本形式,中間兩聯須作對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維的《山居秋暝》等。
原詩:
《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釋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壹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擴展資料:
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只身壹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壹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壹首名作能傳誦千古,必定是因為它能高度概括時人和後人在同類境遇中***同的感受和體會。《春望》就是如此。
國破是壹朝壹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樣生長,自然規律不會因時勢的變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時空的對比,使詩人更強烈地感受著內心的荒涼落寞,以至於所見只剩下山河草木,壹片空曠。
但是山河草木雖然無情,詩人即使它們都變成了有情之物,花鳥會同詩人壹樣因感時而濺淚,因恨別而傷心。足見人間深重的苦難也能驚動造化。
花兒帶露、鳥兒啼鳴不過是自然現象,而所濺之淚所驚之心實出自詩人。因此花和鳥的濺淚和驚心只是人的移情。歷來稱贊此詩人移情於景的手法新穎,但它能夠感人還是得力於開頭兩句的深刻含蘊。
百度百科——五言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