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小學生如何學習古詩詞

小學生如何學習古詩詞

壹、詩畫結合,培養學生理解詩詞的能力

王維《山居秋暝》的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寫的是靜景:明亮的月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照進了松林,清澈的泉水在石頭上靜靜地流淌。寥寥十個字,勾勒出了壹幅清幽、明凈、自然、和諧的山水圖。為了讓學生眼中有此美景,我們可以出示畫家為我們準備的教學掛圖,或也用寥寥幾筆來勾勒夜空的明月、錯落有致的松樹、清澈見底的流泉、潔凈可愛的石頭等,再現詩人眼中秋夜的靜穆,讓孩子們在壹幅優美的簡筆畫前,忘掉塵世的紛爭與喧囂,使心靈得到凈化。

二、點化詩詞中的音樂美,讓學生從聽覺上感覺詩意

教學中,借助音樂能調動情感,烘托、渲染詩歌的內容,創設美的氛圍,有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古詩。許多教師在教學古詩時都會選用適當的樂曲讓孩子們進行配樂吟誦,或悲或喜,或沈緩或輕快,在樂曲聲中去感知詩中之形象,體會作者之情感,感悟詩中之理趣。如教學杜甫的《春夜喜雨》,有的教師配以輕音樂,其中摻有“沙沙”春雨、“噝噝”微風、“丁冬丁冬”的流泉,還伴有幾聲清脆的蛙鳴聲等,把詩中靜謐、清新的氛圍襯托得很分明,體現了詩人夜居草堂,欣喜愜意的心情。

三、用朗讀感悟造就古詩詞情境之美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字字珠璣,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

(壹) 把握停頓,感受古詩的節奏美。絕句和律詩因其本身的書寫規範,蘊涵相對固定的節奏感,因而在教學指導朗讀時,要讓學生明確並把握停頓。

(二) 熟讀成誦,感悟古詩的韻律美。古詩的教學切忌重傳授,輕感悟;切忌重講解,輕朗讀。而應讓學生充分地讀,通過多讀,感受詩的藝術感染力,感悟詩的和諧韻律。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古詩文閱讀的目的不在於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於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

(三) 詞曲相映,整體感悟。無論是古調還是今曲,無論是通俗還是戲曲,許多優秀古詩詞都有相關的曲調相襯,且有當紅影視劇明星表演或演唱,這也為孩子們朗讀感悟古詩創設了許多條件。如香港歌後王菲演唱的[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內地歌手毛寧演唱的[唐]張繼的《楓橋夜泊》的改編曲,以及越劇表演藝術家趙誌剛演唱的[唐]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和[唐]自居易的《離離原上草》、[唐]孟郊的《 遊子吟》、 [唐]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真是名詩成就名曲,名曲促進古詩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