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文藝復興重大歷史事件

文藝復興重大歷史事件

1 文藝復興

法國的文藝復興是在商品貨幣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的條件下興起的。新興資產價級的經濟和政治要求與基督教會的神學及經院哲學格格不入。為著自身的利益,他們逐漸在復興古典文化的旗號下發展自己的思想文化。文藝復興運動包含了復雜的階級內容,但主導方面說來它是歐洲歷史上出現的第壹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法國的文藝復興受到意大利和北歐人文主義文化的重大影響。北歐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和壹些意大利人文主義者都曾在法國遊歷、講學,傳播了人文主義文化。意大利戰爭中法國國王和貴族從意大利帶回大量人文主義作品、藝術珍品和古代作家手稿,深深影響了法國文化藝術界。法國文藝復興是在吸收和繼承國內外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法國的文藝復興開始於15世紀末,繁榮於16世紀。15世紀下半葉,法國已有不少人開始註意對古典文化的研究,16世紀初出現了布戴·戴塔普爾·皮埃爾等法國第壹代人文主義者,他們致力於古典作品的研究、考訂、整理和編輯工作。在繪畫、雕刻以及建築等藝術領域中意大利對法國的影響幾乎占據了支配地位。但在文學、思想領域則是在法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了外來文化,形成了法國自己的人文主義文化。例如,法國人文主義學者對古典文化的研究保持了博學的特點,在思想領域繼承和發展了懷疑主義思想。在文學表現手法上擅長諷刺,等等。人文主義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基督教會及巴黎大學的仇視和扼殺,但由於人文主義文化在某些方面符合封建君主和地主貴族的需要,也得到了某些國王、公侯的支持和庇護。國王法蘭西斯壹世支持人文學者,1530年成立了以研究希臘語、拉丁語和希伯萊語為主的法蘭西學院,成為人文主義學者同巴黎大學相對抗的基地。法蘭西斯壹世的妹妹,那瓦爾王後瑪格麗特的宮廷則成為人文主義者的避難所。人文主義文化在同封建基督教文化的鬥爭中迅速發展起來。

2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和法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在1870年至1871年所進行的壹場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直接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臺和巴黎公社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促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誌統壹,建立了德意誌帝國。同時,在德法之間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裏壹直影響著兩國之間的關系,並且在壹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歐洲的局勢。

戰爭爆發之前,根據1815年拿破侖被徹底打敗後的維也納會議的決議,在德國土地上建立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誌聯邦。它包括34個封建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但各邦在內政、外文、軍事上卻是獨立自主的。其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該邦聯中最大的兩個國家,它們為爭奪在德國的領導地位而長期進行鬥爭。普魯士是壹個軍事封建王國。1861年威廉壹世登上王位後,為實現其兼並全德的野心,立即大肆擴充軍備,並任命以擁護帝制聞名的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在俾斯麥任首相期間,信奉強權政治,推行鐵血政策。1864年,他拉攏奧地利作為同盟者,策動了對丹麥的戰爭。丹麥戰敗,普、奧兩國之間的矛盾加劇。1866年,俾斯麥又聯合意大利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奧軍戰敗,被迫向普魯士求和。於8月23日,普、奧在布拉格簽訂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誌邦聯,舊邦聯宣布解散。俾斯麥趁機吞並北部4個支持奧地利作戰的邦國,並於次年組建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誌聯邦(轄22個邦國和3個自由市,3100萬人口)。普奧戰爭雖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誌的統治地位,但德國的統壹還沒有最後完成。巴伐利亞、巴登、維爾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德等西南四邦仍保持著獨立地位。這四邦緊鄰法國,拿破侖三世不願德國強大,極力施加影響,不讓四邦統壹於德國。這促使俾斯麥下決心借助武力解決同法國的紛爭。

19世紀中期的法國,從經濟上說,資本主義顯持續發展勢頭,工業革命處於最後完成階段,生產能力在資本主義世界居第二位,僅次於英國。但在政治上,它卻是壹個極其反動、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為了維護大資本家的利益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內采取了反革命的軍事獨裁,把壹切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並把國家的軍事、警察、官僚機構擴展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人民對帝國政權極端不滿。對外采取擴張主義政策,頻頻發動侵略戰爭。如,1853—1856年,法國與英國聯合,為瓜分地中海東部勢力範圍,同俄國進行了克裏米亞戰爭。1859年,法又以“援助”意大利統壹為名,參加了對奧地利的戰爭。1856—1860年,法國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夥同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此後,又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等。

法國對毗連的德國萊茵河地區豐富的天然資源早已垂涎三尺,但苦於沒有機會下手。1866年的普奧戰爭結束後,普法之間的關系很快便進入壹個空前緊張時期。普法兩國都在有意識地為贏得壹場預想中的大規模廝殺而積極創造條件。

60年代末,法國由於拿破侖三世的軍事獨裁和反動的內外政策,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使壹切反對拿破侖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強。特別是法國無產階級也顯得十分活躍,隨著1864年第壹國際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後成立了國際支部,領導工人群眾宣傳社會主義,頻繁舉行政治罷工,鼓動推翻拿破侖三世的反動統治。拿破侖三世面對國內這樣壹種十分動蕩緊張的局勢,為了轉移人民的註意力,擺脫國內的政治危機和滿足資產階級掠奪貪欲,促使其急於發動壹場對外戰爭。此時,俾斯麥便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預設圈套,誘使法皇拿破侖三世走上了宣戰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國終向普魯士宣戰,揭開了普法戰爭的序幕。

在法國宣戰之後,普法雙方便投入了緊張的戰爭動員和軍隊調動工作。到7月底,法國編成萊茵軍團,在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集結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侖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其計劃在普魯士未及動員展開之際,先機制敵,集中兵力越過國界,直取法蘭克福,切斷南北德意誌之聯系,迫使南德諸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與此同時,普軍也在萊茵河中遊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間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壹世為總司令,毛奇(老毛奇)為總參謀長。其計劃集中優勢兵力,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力爭將法軍主力圍殲於邊境地區或將其驅至法國北方,繼而圍攻巴黎,迫敵投降。

8月2日,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發動進攻而拉開普法戰爭的序幕。至8月4日,普軍在威廉壹世和毛奇的指揮下,進行了有準備的抗擊,並反攻入法境。8月上旬,法軍在沃爾特、斯比克倫、馬爾斯拉圖爾和格拉沃洛特—聖普裏瓦等幾次會戰中接連失利。到8月中旬,法軍主力部隊的部署已被普軍割裂。壹部由法軍巴贊元帥率領的左翼和中路的萊茵軍團***17萬人,被圍困於戰略要地麥茨要塞;另壹部由拿破侖三世和麥克馬法元帥率領的右翼3個軍***12萬余人,在夏龍編成以麥克馬洪為司令的夏龍軍團。8月30日,法軍在博蒙地區與普軍激戰後退守色當。隨即,毛奇命令普軍向夏龍軍團兩側運動。8月31日,普 謁木 耪劑炻蟠暮佑野噸練ū缺囈緄惱 齙厙 饉 朔ň 擅返隙 墼 蟠牡牡纜貳?

9月1日至2日,普法進行了此次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壹次會戰——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第三軍團占領符裏濟、棟舍裏等地,切斷了法軍由色當經梅濟埃爾西撤的鐵路,進而插到法軍側後的聖芒若和弗累涅壹帶,堵住了法軍向比利時撤退的通路。當天中午,普軍完成了對夏龍軍團的合圍,並開始進行猛烈的炮擊。下午,法軍數次突圍失敗,拿破侖三世自知已無力挽回敗局,於下午4時半下令掛起白旗。9月2日,法皇拿破侖三世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此會戰,法軍***損失12.4萬人,其中僅3000余人逃到比利時境內;普軍損失近9000人。色當慘敗加速了拿破侖三世帝國的崩潰。9月4日,法國宣布成立***和國,組成了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資產階級***和派政府——“國防政府”上臺執政。

德國民族統壹的障礙業已消除,德國南部諸邦於1870年11月順利並入北德意誌聯邦。但普魯士當局並未因此而終止軍事行動。9月中旬,普軍向巴黎進軍,並包圍了巴黎。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這場戰爭已不再具有原先的防禦性質,而變成了壹場地道的侵略性掠奪戰爭。這樣普法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已轉變成為法國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壹階段中,法國除新建的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等在戰場上對普軍作戰外,還有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由射手)展開遊擊戰,這時,法國仍具有約100萬人的抵抗力量。但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政府實行投降政策,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抵抗運動繼續發展。9月23日,普軍占領圖勒,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

10月27日,巴贊元帥率17萬法軍在麥茨投降。這使普軍得以騰出兩個集團軍壓向盧瓦爾和北方軍團,使這兩個軍團在與優勢的普軍作戰中被擊敗。此間,法國政府曾兩次向普軍求和;巴黎居民由於饑困交加,反對政府的投降政策,舉行了多次起義。

1871年1月22日,法國政府鎮壓巴黎居民起義後,同德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後的談判,於1月26日簽訂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在凡爾賽普軍大本營簽訂了停戰三周的協定。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和約締結後,資產階級政府勾結民族敵人向巴黎工人發動進攻,於是爆發了偉大的巴黎公社起義。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71年5月10日,就在巴黎公社失敗前不久,法國外交部長茹爾·法夫爾與德意誌帝國首相俾斯麥在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城簽訂了正式和約。普法戰爭至此正式結束。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臺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結束。依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壹世在凡爾賽宣告德意誌帝國成立,並自立為皇帝。至此,德國的統壹終告完成。普法戰爭之後,由於德法兩國矛盾進壹步加劇,歐洲大陸變得更加動蕩不定。兩國在這次戰爭中的結怨,成為後來引發第壹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之壹。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壹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第壹,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德軍能夠揳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並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裏;第三,援救巴贊兵團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指導外,也與前線的最高指揮官指揮失誤有關。而普軍總參謀長毛奇善於制造、利用法軍的錯誤,巧妙地施展謀略,實施正確、堅定、靈活的作戰指揮,使普軍在戰爭壹開始就取得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