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代冰燈是怎麽做出來的

古代冰燈是怎麽做出來的

古時候,居住於寒冷地區的農夫或漁民,在滴水成冰的夜晚餵馬或捕魚時,為了彌補照明用具的不足,經常用水桶盛水凍成冰罩,將油燈或蠟燭放入其間,以防被風吹滅。後來,有的窮苦人家在新春佳節或上元之夜,不甘寂寞又買不起燈籠,也做點冰燈擺在門前湊趣。故此冰燈又稱“窮棒子燈”。“窮棒子”制作、使用的冰燈,由於難登大雅之堂,故此缺乏文字記載。第壹次提到冰燈的詩歌是明朝唐順之寫的《元夕詠冰燈》:“正憐火樹鬥春妍,忽見清輝映夜闌。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裏看。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在火樹銀花、爭奇鬥艷的元宵燈會上,忽然看見閃動清光的冰燈映照著沈沈的夜空,走近再看,竟見那冰燈的燈身之上有水滴集聚,似要消融,卻又輕緩有致,好似鮫人的珠淚,有壹種光澤在。看的時間久了,周圍的觀賞人群便都覺得涼,那寒氣雖不急迫攻心,卻也著實令人生畏。古代的冰燈制作,非常講究技巧。所用原料有冰,也有雪,為了延長展出壽命,有的還“以礬入冰”或“以礬水淋雪成冰”,使做出的冰燈“至二三月間方解”。清人方觀承在其《冰燈》詩序中寫道:“縛細篾為燈形,以水淋之凝結。”說明了古時冰燈的大致做法。通過方觀承的這兩句話可以知道,因是水淋,若要成冰燈,則需要很低的氣溫,因此冰燈通常流行於北方,南方只有在氣溫極低時才會偶爾出現。至於制作的形狀,更是千姿百態,呈奇獻巧。《國朝金陵詩征》中寫新疆巴裏坤的冰燈“廣長十余丈,其內山原、樓閣、玉屏、石壁、幾案、人物悉搏冰為之,照以燭”。《吉林紀事記》記載當地的冰燈是“鏤八仙、觀音等像於薄片,裁以作燈,夜燃燭放光,幾如刻楮之亂真,其巧誠為不可思議。”正因如此,冰燈吸引了許多觀眾。新疆巴裏坤的冰燈引得“城鄉士女奔集,觀者如睹”。《吉林通誌》記載:“十五日為元宵節……於市張燈三日,金鼓喧闐,燃冰燈,放花爆……是日男女出遊,填塞衢巷。”清朝末年,北京城裏也展出過冰燈。據清人夏仁虎的《舊京瑣記》記載,那時每當正月,京城裏總要舉辦各種燈會,六部衙門裏也張燈結彩,名為“六部燈”。六部燈中“有冰燈,鏤冰為之,飛走百態,窮工極巧”。以後每逢正月十五,什剎海冰窖的工人還用什剎海天然冰制成中空的立體橢圓冰造型,內點蠟燭,擺在什剎海東沿義溜胡同西口的街頭上,供人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