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悼念父親(新聲韻)
噩耗突傳,嚴父歸天,不勝哀愁。看陰雲密布,動驚天地;蒼松勁草,聞訊低頭。雨罩青山,江河嗚咽,子女親朋涕淚流。仰天嘯,嘆至親長逝,父愛永休。 靈堂三尺幽幽,憶我父音容腦海留。憑壹雙巧手,走南闖北;八面玲瓏,出納支收。孝敬雙親,教撫子女,和睦四鄰必應求。威望樹,存亮節高風,千古傳謳。
祭祀是古代的國家大事。在上古時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禮”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儀節。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廟,祭各種神物都有壹套儀式。?
中學課本的文言文中也出現了壹些有關古代祭祀的詞語,輯錄如下:
社稷:《說文解字》:“社,地主也。”即土地神。祭土地神的地方叫作“社”。《西江月》:“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稷,《說文解字》:“五谷之長”,即五谷之神,社稷,就是土神和谷神。
封建統治者常祭社稷,祈求年豐。現在北京的中山公園,原是明朝建成的社稷壇,每年陰歷二月、八月帝王都會在這裏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歷代封建王朝的建立都要先建立社稷壇。社稷,又是國家政權的標誌和代稱。
如《陳涉世家》:“將軍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五人墓碑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芋老人傳》:“竟以宗廟、社稷、身名、君寵,無不同於芋焉。”
祭、祀:或單用,或連用,均指以供品祭天、祭神、祭祖,表示崇敬兼求保佑。壹般上供於神佛稱“祭”,上供於祖先稱“祀”。
古時重祀祭,五禮中以“祭”為重。國君不重視“祭”,就要受到討伐。商湯征伐葛國,武王討伐紂王,都提出這條罪狀。
如《觸龍說趙太後》:“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古時把人作為祭品,奉獻給祖先和神靈稱“人祭”。人祭的處死,最常見的是殺頭。
如《史記?陳涉世家》中的“祭以尉首”即是。?
齋戒:古人在祭祀、禮佛或舉行典禮前,必先齋戒。即先沐浴凈身,更衣,不喝酒,素食,獨居靜心靜性等。清身潔心以示虔誠。
《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齋戒五日,說明禮節極隆重。
藺相如要求秦王“亦宜齋戒五日”,在於打掉秦人盛氣淩人的氣焰,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爭取時間。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中:“妳舅舅今日齋戒去了。”
奠、酹:《說文解字》中說“奠,置祭也。”但“奠”和“祭”又有差別,祭從肉,奠從酒(多指以酒食祭祀死者)。
如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酹”,灑酒於地,表示祭奠或立誓。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壹樽還酹江月。”這裏是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還有毛澤東《菩薩蠻?黃鶴樓》中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犧牲:在古漢語中“犧”“牲”是兩個單音詞,都指祭祀的牲畜。古時宗廟祭禮牲口通常選用純色的,稱作“犧”。
祭祀用的牛、羊、豬稱為“牲”。如《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句中的“玉帛”,指古代傳神用的璧、琮和束帛。
太牢、少牢:古人十分重視祭祀之禮,不同等級的人舉行祭祀所用的祭品“犧牲”的數目很有講究,有“太牢”和“少牢”之分。
“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禮記?王制》)“牢”是養牲畜的牢圈,引申為祭祀用的牛、羊、豬三牲。壹頭牛、壹只羊和壹頭豬稱為“壹牢”或“牢”。
“太牢”指牛羊豬三牲齊備。如《荊軻刺秦王》中:“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
“少牢”指祭祀時只用豬、羊二牲作祭品。如《伶官傳序》中:“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少牢告廟。”
壹少牢,指豬、羊各壹;告廟,是向祖廟傳神禱告。
祖:祭路神。古人出行先祭路神,祈求平安。祭畢設宴送行叫“祖餞”,就是“餞行”的意思。《荊軻刺秦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封:築土為壇祭天,叫作“封”。《永遇樂?赤壁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漢代霍去病曾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築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故稱“封狼居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