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代散文的第二個時期是壹九六O年至壹九七0年。這是臺灣社會經濟、文化的瘋狂西化期。文學上是現代派取代反***八股文學的時期。臺灣文學的整體趨向發生轉移,作家群落也產生相當大的變化。這個時期除了上面說的那些老作家繼續創作外,散文的創作陣容大大擴大。壹批新的知識分子臍身散文行列。比如:余光中、張健、張曉風、許達然、白辛、王尚義、方瑜、李敖、林綠、林鐘隆、亞微、陳克環、寒爵、馬輝嶽、碧竹、劉靜娟、隱地、郭楓、楊牧、管管、張默、洛夫、林文月、李喬、謝霜天、周培英、丘秀止、噗月、尉天驄、秦嶽、歸人、文心、張菱艙、葉曼、於敏、丁穎、薇薇夫人等。這個時期的散文題材有了很大變化。隨著臺灣的開放,遊記散文逐漸地成了臺灣散文中的大宗。
臺灣散文的第三個時期是壹九七壹年至壹九八○年。這是臺灣文學向母體文學和鄉土的回歸期。是激烈反對西化,反對崇洋媚外,呼喚民族文學之魂的復歸和鄉土文學的崛起期。這個時期的散文自然也向鄉土和民族回歸。不過,比起詩歌小說來,臺灣散文相對地未受到西化的嚴重汙染,因為西方散文極其薄弱,沒有力量影響臺灣散文,所以相對臺灣文學中散文是壹片比較純潔的中國文學凈土。這個時期的臺灣散文作家隊伍又有了重大發展。僅女作家中就有如:簡、簡宛、三毛、席慕蓉、愛亞、楊小雲、袁瓊瓊、心岱、曾心儀、塗靜恰、馬以工、夏祖麗、應平書、獲宜、簡靜惠、鄭明利、喻麗清、杜萱、廖輝英、蘇偉貞、杏林子、林玲。曹又方等。這個時期的男散文家如:林清玄、古蒙仁、古添洪、白靈、莫渝、蘇紹連、向陽、羊子喬、宋澤萊、鄭炯明、王幼華、苦苓,他們的新銳之氣和才華之筆,使臺灣的散文創作顯出新的活力。
從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臺灣文學的多元化時期,臺灣的散文隊伍又添新鮮血液。像簡政珍、陳斐雯、利玉芳、平路、阿盛、林耀德、楊平、杜十三、方俄真、許悔之、劉克襄、楊麗玲、郭玉文、林 等等。他們夾著壹股新潮氣息和青春朝氣,拱破臺灣散文地皮,為臺灣散文增添了壹片片映襯著朝霞的帶露的幼苗。
從臺灣當代散文發展的簡單輪廓和狀貌可以清晰地看出,它有以下壹些帶有規律性的特征。
壹、它接傳著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和新散文的傳統,受這~傳統的餵養、啟迪和澤潤。可以這樣說,假如沒有中國五四新文學和新散文的豐厚傳統,或許也就沒有今日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的當代臺灣散文。除了上面我們所講的臺灣當代散文從三四十年代新散文傳統發展下來的清晰脈絡外,另壹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臺灣當代散文中許多老壹代作家,他們自身就是三四十年代中國新散文的壹員,比如:梁實秋、胡秋原、臺靜農。田歌川、陳紀瑩、謝冰瑩、張愛玲、孫陵、張秀亞、林海音、徐鐘佩、宣建人等。這些作家是與三四十年代新散文直接聯系的人物,他們自身就是壹座座連接隔代散文和海峽兩岸散文的活的橋梁。
二、散文基本上為精短之作,大都為生活抒情寫實作品。因此題材寬、領域廣,風格因人而直。雖然也有流派之分,但它不像詩歌和小說領域那樣,現代派和鄉土派壁壘分明,甚至明顯而尖銳地對立。基本上作家與作家之間都相安無事,和平***處,甚至互相助益,***同發展和提高。、流派和流派之間,作家和作家之間反目成仇、爭鬥不休的事極少出現。
三、與上述相聯系的是,散文界與詩歌、小說界不同,基本上是壹個自由自在耕耘的園地,沒有社團、沙龍和門戶。也很少像詩歌小說那樣,壹個社團壹個招牌;壹個門戶壹個刊物;壹個流派壹種主張。散文作家大都是單幹戶和自由職業,賴以成長和發展的陣地主要是眾多的、名目繁多、類別龐雜的報刊專欄。臺灣專門的散文刊物仿佛還未看到過。
四、也是和上述幾點相聯系的,散文基本上是消遣、解悶、茶余飯後的輕松之作,很少有人把它當作壹種事業,壹種嚴肅沈重的藝術門類來經營。因而有專業詩人,專業小說家,卻極少有專業散文家。
也是由於上述因素,散文~直是壹種自生自滅,無人大力提倡,也無人著意壓抑的生存狀態。因而散文的歷史上,不像小說和詩歌那樣,有過暗淡,也有過輝煌,有過寂寞,也有過澎湃;有過春天的花香遍野,也有過冬天的枯萎蕭條。而散文,仿佛沒有春天和冬天,沒有旺季和淡季,沒有陰晴和圓缺,壹直是在平靜無波的河道上流著,流著,但到了八九十年代交接之際,散文卻頓起波瀾。不管是在臺灣,或是大陸,突然倍受讀者青睞,呈現產銷兩旺之勢。甚至超過壹直被讀者著迷的小說,在文壇內外大出風頭。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壹個嶄新的時空。全世界大開放、大改革、大變動的潮流,把人們的思想和觀念推向務實、快捷、有效之境,因而小說的長篇大論的故事敘述和人物描寫及虛構的藝術方法,和詩的含蓄風格與象征手法都不太適應現代生活,前者要漫長的閱讀過程,後者要細致的體會功夫,都有違於現代快速而實效的生活節奏和習慣。而與小說、詩歌相比較,散文篇幅短,敘事清楚明白,具有實際價值,又輕便靈活,因而它比較適應現代的生活習慣和效率節奏。從文學自身看,散文的審美是直接的,小說、詩歌的審美是間接的。它們在接受和傳播上,有著意念和時空上的差距。文學體裁不同,接受和傳感上就造成了差異,這種差異存在,就要受到接受對象選擇的考驗。散文目前的暢銷正好說明,在接受和傳感的直截和快速上,它戰勝了詩歌和小說。但是,這種散文盛於詩歌、小說的現象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某些地方,或某些人群中,因情況不同,或許會有例外。當散文優越的條件因某種因素消失後,散文也可能重新步人其歷史上的無波瀾狀態。
臺灣散文作家介紹
六七十年代臺灣散文的發展更具有個性色彩,“回歸鄉土”口號的提出,現代派和鄉土派的兩次論爭不僅僅使小說創作日趨豐富多樣,還帶來散文創作的繁榮。此間散文創作擺脫了五六十年代中期散文創作較單壹的模式,敢於面對現實,表現現實、表現社會矛盾,克服了早期散文創作的兩個極端,題材範圍不斷拓寬,立意深刻,尤其是出現了余光中和張曉風、楊牧、許達然等擅寫散文的好手。余光中致力於打破傳統散文創作模式,將中西手法熔於壹爐,以求開拓現代新散文的嘗試;張曉風以她深邃的思想、細膩的情感、明朗曉暢的比喻、象征表達自己面對嚴酷人生的創作,***同建構了六七十年代散文的主體框架,散文在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獲得了新的形式和內容。
余光中,是壹位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的奇才。由於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他的散文呈現獨特的風采。1963年他出版了散文集《左手的繆思》。他以詩的意象和意境來營造散文的氛圍,講求散文與小說、電影、繪畫、詩歌的嫁接,在散文創作和理論建樹上都極有造詣。早期余光中受西方現代派文藝思潮影響,主張散文創作技巧的全盤西化和全面現代化。但很快他就浪子回頭,在散文創作技巧上,將“民族的”與“世界的”結合起來,為臺灣散文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余光中散文作品的主題還是他在詩歌中反復吟唱的鄉思、鄉愁。故國之戀。余光中的散文以其獨特的體驗,濃濃的鄉思,淡淡的鄉愁撥動著讀者的心弦,表達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在《聽聽那冷雨》中他這麽寫道:“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白雨的祝福,或許發上下壹點白霜是壹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壹位英雄經得起多少雨季?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壹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壹盞燈在樓上的雨窗裏,等他回去,向晚餐後的沈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前塵隔海,古屋不再。“富有詩意的語言,深摯的情感壹同流入讀者的心靈深處,確具魅力。
余光中的散文開拓了現代新散文的境界。他提倡用現代詩的藝術,來開拓新散文的感情世界。他認為像現代的小說、電影、音樂、繪畫、攝影等藝術都可拿來豐富散文作家的感性世界。在《聽聽那冷雨》中,作者借助通感手法,將不同感官的感覺聯結在壹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聯想中得到凸現。作者筆下那無孔不入的冷雨,連同情思在”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產生壹種朦朦朧朧的新感覺。在這場”冷雨“中,讀者與作者壹起沐浴在” 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意境裏。余光中的散文不僅註意把握好人物外部特征和物質環境,還強調人的精神世界的再現,自我感受的抒發,展示人的瞬間的主觀感覺和心理,在《咦呵西部》和《高速的聯想》中,他運用意識流手法,強烈地抒發自我感受。現代派藝術的自由聯想,象征暗示、現實與虛幻穿插等現代手法和傳統散文的因景生情,緣情入理,情景交融的構思方法和敘事、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融匯,給人以耳目壹新之感,構成了余光中散文獨有的藝術風格。
張曉風,江蘇銅山人。1941年生於金華,八歲時到臺灣。畢業於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系。自19 60 年她出版了二十多部作品,散文集《地毯的那壹端》、《給妳,瑩瑩》、《愁鄉石》、《黑紗》、《曉風散文集》,劇本《武陵人》等,雜文集《安全感》、《非非集》,小說集《哭墻》、《曉風小說集》等。
張曉風早期散文多以抒情為主,強調仁愛精神,宣揚人道主義,主張人與人之間要彼此關心,寬容和諒解,對別人的痛苦要同情。這種散文風格與冰心的散文相似。張曉風也在她的散文中呼喚”愛“,並得到壹個”愛心馬拉松長跑者“的雅號。在《母親的羽衣》中,作者藝術地概括了女性人生道路上的兩段裏程:少女與母親,在偉大的母愛”聖火“壹代壹代的交接中延伸。禮贊母愛,張曉風的散文充滿著女性所特有的母愛情感。她把對人類的愛,人與人之間的愛作為自己創作的中心點,在作品中謳歌壹些富有同情心和愛心的普通人。張曉風除了對人類的母愛、友愛、情愛盡情贊頌外,她還對充滿愛的生活、美的自然、真誠的生命進行了謳歌。《我喜歡》是壹曲生命的頌歌。生活中的壹景壹情都撥動了她的生命之弦,使她打開了自己善感的心扉。她喜歡冬日的陽光,夏日的晚星,秋天的蘆葦。她喜歡清晨親切的問候,喜歡泛黃的線裝書,喜歡將信件分放在小盒裏,將關切和情誼妥善保存起來。在種種喜歡中,讀者觸摸到作者對大自然熱愛的情思,對傳統的信仰,對友情和愛情的珍惜和期待。
張曉風的散文創作除抒情見長外,她還力求以深邃思想來傳達自己的對生活的深層思考。從七十年代中後期起,她在報刊上頻頻發表短小犀利的雜文,借助豐富的聯想,巧妙的比擬和辛辣的嘲諷來抨擊時弊,使她的創作由宣揚抽象的人性與愛轉向直面殘酷的人生。人間有愛,但人間也有恨。“直面人生”的現實態度,使她的散文更顯得深刻和廣博。如《新燈舊燈》,在這篇獲得“報道文學獎”的優秀散文中,作者以臺灣向商業化社會轉變的大趨勢為背景,敘寫壹座古宅的拆除,在人們心理產生的諸種復雜的反應,表達了作者對現代與傳統的深層思考。古色古香的林宅,成為中國傳統的象征,它的拆除,實際上折射出傳統與現代在臺灣當時處於壹種對峙狀態,而文中因“經濟起飛”所引起的人心慌亂,茫然甚至懷疑、恐懼、無所適從讓讀者不得不發出充滿疑慮的自問:“我們真的要那壹盞新燈嗎?”張曉風負重若輕,在生活中挖掘出具有文化意義的深刻主題。
李敖,吉林扶余人。1935年生。少年時在北平度過,很早從事文學創作。入臺後讀中學,即寫有《李敖薈記》五卷、《李敖詩集》等。大學期間發表文學論文多篇,畢業後繼續發表大量論文和雜文,頗引起爭議,被稱為“憤怒的青年”。1965年因發表文章批評國民黨,他所主編的《文星》被查封,次年出版《李敖告別文壇十書》,1967年被以“妨害公務”罪提起公訴,封筆三年,1971年被捕入獄,1976年出獄。1979年復出文壇後,陸續出版《獨白下的傳統》、《李敖文存》、《李敖全集》六冊。1981年再次被捕入獄,次年出獄,出版《李敖的情詩》、《李敖的情書》和《李敖的情話》。1983年出版《李敖全集》等七、八冊。1987年被臺灣《讀書人》雜誌評選為臺灣十大作家之冠。李敖是個有爭議的作家,個性狂傲,富有正義感而又放蕩不羈、桀驁不馴。但他成就顯著,名揚海內外。他的作品幾度被議論或查封,就其雜文來說,他試圖繼承、發揚魯迅雜文優良的戰鬥文風,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獨具特色的景觀。
李敖雜文表現出鮮明的藝術特色,即善於“取類型”,直書直筆,針砭時弊,而且寓莊於諧,化俗為雅。對待需要批判的事實或所刺之人,李敖雜文常把這些明白無誤地揪出來,使其醜態畢露,在極端尖銳的主客矛盾交鋒中,義正辭嚴,雄辯是非。他把“五四”雜文中“肉博戰”的文風帶上了新的輝煌之路。這是李敖自六十年代以來壹貫的戰鬥文風。不管是揭露當局暴政、抨擊社會流弊,還是鞭撻落後的傳統文化,批判民族文化積澱中的情性,他都能有依有據,抓典型和代表,大加筆伐。
李敖雜文善於運用直筆,這與其豪放不羈特立獨行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他的文風銳利豪縱,從不轉彎抹角,委婉曲折,旁顧左右,而是直來直去,率直大膽,對論敵往往集中火力猛攻,毫不留情,痛摧而後快。這使他的雜文富有勇往直前、直率淩厲的氣勢。他認為,“直筆”就是正直的筆,開門見山,毫不諱言,但有理有據,把觀點與真理建立在大量的事實材料之上。李敖雜文同時又富於諷刺幽默的韻味。他雖是“放言直書”,但其中常成功地運用諷刺和幽默的手段,巧妙地利用語言條件,做到在談笑風生中對醜行絕不妥協地完全否定。李敖的這種藝術特色富於民俗化。為了達到這壹特殊藝術效果,他的雜文中常借用誇張、反語、暗喻等多種修辭手法,形象傳神。因此,他的語言常采用中下層人民樂於接受的白話語言,這種化俗為雅使他的文章語言通俗流暢,自然活潑,而給論敵的則是毫不妥協的嘲弄、挖苦、戲謔和諷刺,具有濃重的喜劇色彩。
中國的白話散文,在繼承和吸納中國數千年古典散文靈氣和精華的基礎上,在五四新思潮的激蕩和推動下,於本世紀初誕生。它像壹個花園,在眾多有才華的前輩作家的耕耘下,開放出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花朵。為中國新散文的發展打下了穩固的根基,並開通了條條渠道,創造了種種風格。這些散文的風格和渠道,從本世紀初流到九十年代;從大陸流到臺灣,從臺灣流到海外。雖然,最初的渠道已經成了奔騰不息的大河;雖然,最初的風格已經發展成作家眾多的流派;雖然,如今的作品題材和主題已經豐富無比,但溯根追源,如今臺、港及海外華人的散文仍然和五四及三十年代的散文精神上壹脈相承;藝術上源流相通,文字上傳承相續。根據臺灣散文家楊牧和李豐杼研究論證,臺灣當代散文和大陸現代散文的承繼關系和發展流脈是這樣的:第壹類為小品,其奠基人為周作人。這種小品“上承晚明遺風,平淡中見其醇厚的壹面”。周作人在這種作品中,又註人他日本生活的經驗,使其作品又增添了壹份激情。這種散文,在臺灣的承繼人有梁實秋、思果、莊因、顏元叔、亮軒等。第二類為記述散文。以夏丐尊為前驅,他的《白馬湖之冬》為奠基之作。這類散文,清新透明,樸實無華,不做作,不矯揉。臺灣的繼承者有價君、林海音、林文月、許達然、叢泠、郭楓等。第三類為寓言,許地山為開山人。這種散文多為學者所作,“博學沈潛”,“神韻無窮”。臺灣的繼承者有:王鼎鈞、司馬中原、王尚義、林拎、羅青等。第四類為抒情散文,徐誌摩為源頭。這類散文瀟灑浪漫,草木人事莫不有情,激越飄逸、旋轉自如。這類散文在臺灣的繼承者有:張秀亞、胡品清、陳之蕃、蕭白、余光中、張曉風、季季、渡也等。第五類為議論散文,林語堂開風氣之先。這類散文“所議之論平易近人,於無事中娓娓道來,索引旁證,若有其事,重智慧之渲染和幽默人生之開發”。臺灣的繼承者有:邱言曦、吳魯芹、夏菁等。第六類散文為說理散文,胡適為源頭。這類散文辯論雄健,說理透徹,創建現代學術散文文風。這壹類散文在臺灣的繼承者,多為學院派作家。第七類為雜文,魯迅為祖師,這類散文潑辣深邃,攻勢淩厲,在臺灣的繼承者有柏楊、應未遲、李敖和報刊的許多專欄文章。由上述情況可以看出,臺灣當代散文亦步亦趨,沿著祖國五四以來的散文精神和路數發展下來。既可從各散文家作品的血流中看到先輩們傳承下來的血脈,又可看到他們對祖國散文的發展和創新。尤其在散文題材的選擇、內涵的豐富、主題的表達、語言的運用上,臺灣當代各類散文,都有大發展和超越了前人。臺灣散文理論批評家李辛杼在忡國現代散文文選序論》壹文中說:臺灣當代散文“從文學傳承的意義言,這壹時期仍舊是三四十年代散文的延續和拓展,尤其是前行代更是傳遞薪火者”。
臺灣當代散文的另壹個源頭,是發端於五四運動的臺灣新文學運動和作為臺灣文學壹翼的臺灣日據時期的新散文的傳統。臺灣日據時期,在與日本帝國主義血與火的戰鬥中,鍛煉出了壹些傑出的、戰鬥的散文家。他們將鬥誌和英氣、鮮血和淚水,交合融鑄,寫出了許多著名散文篇章。例如,傑出的愛國主義戰士蔣渭水和他的《入獄日記》;如吳新榮的感人篇什《亡妻記》,如黃得時記錄郁達夫訪臺的作品《達夫片斷》等等。臺灣日據時期的散文有的是揮向人侵者的匕首和投槍;有的是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血的控訴2有的是苦難生活的記錄;有的是理想和願望的渴求。它們***同的特點是,骨鯁在喉,有感而發,真摯感人,針對性強。文學創作方法上,他們遵循著現實主義傳統。臺灣日據時期的這壹散文傳統,是繼承了祖國的古典散文和五四新散文的精神。這壹傳統在臺灣當代散文中,多為鄉土作家繼承。比如:鐘理和、鐘肇政、許達然、羊子喬、李敏勇、洪素麗、林雙不等等。臺灣日據時期的散文傳統,也是祖國散文傳統的壹個組成部分。它和壹九四九年去臺的大陸散文作家帶去的大陸的散文經驗和精神匯流和結合以後,澆灌著臺灣散文園地;推動著臺灣當代散文健康地、茁壯地發展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