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花國樹分別是什麽
國花、國鳥暫時都沒有國花有人說是牡丹,但現在還不是國花的評選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壹是分布要廣泛;二是外觀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四是要具備壹定的經濟價值。國花評選歷經20年,始終未有結果,有人叫好,有人反對,有人質疑。最近,中國林學會再次著手組織評選國花,並已呈報給全國人大審議。此番逐鹿,波瀾再起———國花空缺全世界約有花卉3萬種,原產於我國的花卉就有1萬—2萬種。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為此贊譽“沒有中國的花卉,便不成花園”。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確立了自己的國花,中國是惟壹尚未確立國花的大國。由於沒有國花,在2001年的APEC會議上,新聞報道出現了“以中國國花牡丹為背景”的笑話;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國花的空缺,更成為悠悠古國的世紀遺憾。其實,中國花文化情結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人欣賞花,不僅欣賞花的顏色、姿容,更欣賞花中所蘊含著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淵明之“采菊東籬”、林靖和之“疏影橫斜”、周敦頤之“出汙泥而不染”、孔夫子之“蘭當為王者香”、蘇東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中國繪畫的壹大半兒就是畫花卉。有的人窮其壹生,就是為了把壹種或幾種花畫好。畫好壹種花是不容易的。中國有多少以花命名的女人?中國有多少花被女子用做名字?這在外國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開始栽培牡丹,在唐代,素有國色天香之稱的牡丹契合了當時社會的審美心理,被譽為萬花之王。“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仿佛還可依稀看到唐人對牡丹無以復加的癡情和偏愛。到了清朝,慈禧壹句懿旨,將牡丹正式定為國花。而在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壹種花卉都望塵莫及。1915年版《辭海》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1929年,梅花曾被國民政府確定為國花。從花的角度,可以解讀壹部中國歷史,壹部中國文化史。於是,有網友將評選國花的理由歸納為:中國悠久的花文化及其對國人有著深刻的精神影響;國花的評選體現了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國際交流的不斷擴大需要通過壹種媒介來表達友好的意願;助於帶動中國花卉產業的發展。我們要有自己的國花,以此作為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當海外遊子看到中國的梅花、牡丹之時自然會湧起壹種奮發自強的自豪感;當外國友人看到中國國花時,他會說China。“自然界的物種是平等的,我們人類沒必要把它們分等級。不管選定的國樹、國鳥、國花是哪種,必定會使壹大批的國民不悅,特別是知識分子,因為他們心中的偶像落選了,他們那難以改變的思想感情受傷害了。如果為了追求美或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而進行評選國樹、國鳥、國花,那我們在評定國樹、國鳥、國花後,還要評國魚、國蟲、國禽、國獸……永遠都沒完沒了。”壹位學者在新華網上如此評說。沒有國花,於國家主權無礙,於民族精神無礙,於國勢前程無礙。相反,幾乎任何壹項評選後面都有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動,各地和各行業協會如此興師動眾地爭搶“國”字號,也是考慮到“國”字號會給行業和地方的經濟和名氣帶來難以估算的價值和影響。20世紀80年代的兩次評選,壹次是梅花奪魁,牡丹居亞,另壹次則是牡丹稱王,梅花位次。在1994年的評選中,兩者的競爭更達到了白熱化階段,甚至由花與花的競爭演化為了省與省、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河南洛陽成立了市長親自掛帥的“牡丹爭國花領導小組”,再加上北京、陜西省西安市、山東省菏澤地區等的加盟,聯合成立了“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四方“遊說”,力捧牡丹為國花。最後專家確定下的兩個候選方案是壹國壹花(牡丹)和壹國四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而評選小組組織了31個省、市、自治區進行投票,結果牡丹以18票獲勝。壹場普通的國花評選,卻差點成了壹場亂哄哄妳方唱罷我登場的八仙競技,其中的問題在事隔近10年之後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反思。據中國林學會透露,國花的評選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壹是分布要廣泛;二是外觀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四是要具備壹定的經濟價值。馬上有學者提出質疑:“分布要廣泛”的要求就不妥,看似合理然而卻太主觀,因為大家喜歡的未必就是分布最廣泛的物種,大熊貓分布並不廣泛,但它卻是人人喜愛的國寶。同樣的理由,“外觀漂亮”也不宜作為硬性規定,因為“漂亮”與否並沒有統壹的標準,以中國地域之廣,人口構成之復雜,各民族傳統之差異,這樣的要求尤其顯得意義不大;無論“國樹”、甚至是“世界樹”,都只是樹而已,不會有太多內涵,“青松傲雪表風骨”之類的只是文學語言,不足為據。何況,傳統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如講“中庸之道”的儒學是壹種文化,而反中庸的法學也是文化的壹種,靠幾種花鳥魚蟲怎能代表得了?誠然,中國地域遼闊,花文化的積澱異常深厚,壹國壹花難以代表整個國家的自然、植物、人文情況。據了解,以往我國國花評選,牡丹、梅花各有眾多呼聲。陳俊愉教授是中國大陸最早倡導評選國花的專家,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以梅花為國花的建議。後來他又提出了“壹國兩花”(牡丹、梅花)的構想,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許多專家認為壹國兩花較為合適,梅花可以代表長江流域,牡丹可以代表黃河流域的花卉,壹喬木壹灌木,壹個象征精神文明,體現中國人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品格,壹個象征物質文明,體現國泰民安、富裕祥和。同尊梅花和牡丹為國花,可激勵各族人民和海內外炎黃子孫繼續自強不息,為實現牡丹象征的幸福和繁榮而努力。1994年,中國曾舉行過盛大的國花評選,報選牡丹為國花,蘭、荷、菊、梅為“四季名花”,但全國人大認為各方分歧太大而沒有作出決議,最後不了了之,真可謂眾口難調。畢竟評選國花是壹件十分嚴肅的事,寧可慎重從事,不能草率決定,否則將會造成千古遺憾。相比較而言,那些領土幅員不大、歷史短淺、文化單壹、民族結構不復雜的國家,很容易評選出自己的國花,如澳大利亞的金合歡、荷蘭的郁金香、法國的香根鳶尾花、德國的矢車菊、泰國的睡蓮……人不多,意見容易統壹,也容易照顧得周全,容易歸攏出壹個大夥兒都接受認可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