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哪些詩歌可以作比較

哪些詩歌可以作比較

詩歌比較閱讀

1、閱讀下列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

別董大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1)《送魏二》全詩四句都有寫景,壹、二句和三、四句所寫之景有何不同?

(2)試比較分析兩首詩的作者所抒發的離別之情是否相同。

答:①前兩句寫眼前的實景 ,後兩句寫分別後想像的虛景(未點明是分別後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②《送魏二》壹詩表現了作者離別時的惆悵哀婉之情 ;《別董大》中的離別之情則於慰藉中寄希望,帶有壹種豪放健美的色彩。

2、閱讀下面唐詩,回答問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荊楚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壹望斷人腸。

(1) 指出這兩首詩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處。

(2) 李白這首詩,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中見誌。在“畫”“情”“誌”中選壹點,談談妳的理解。

答:(1)這兩首詩均表達了對友人的惜別之情,李詩以眼前所見之景間接抒情,孟詩除了借想象間接抒情外,還有直接抒情。(2)結合詩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3、閱讀下面王勃的兩首詩,回答問題。

江亭月夜送別(其壹)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江亭月夜送別(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1) 王勃的這兩首同題送別詩,在表達感情方面寫法有何主要區別?請作簡要分析。

(2)有人評點《江亭月夜送別(其二)》這首詩時,稱贊“寒”字之妙:“壹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妳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麽?

答:第壹首用“誰見泣離群”直接抒情,表達離愁;第二首用寓情於景、景中見情的手法委婉(間接)地表達離情。

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壹個“寒”字極寫出友人離去後心情的沈重與冷寂。

4、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壹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曲

白居易

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采蓮是江南舊俗,似乎很早就有,以六朝為盛。采蓮的是少年女子,她們蕩著小船,唱著艷歌。那是壹個熱鬧的季節,也是壹個風流的季節,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梁元帝《采蓮賦》說得好:“妖童媛女(靚男靚女),蕩舟心許,鹢首(畫鹢的船頭)徐回,兼傳羽杯(酒杯)……纖腰束素,遷延(走走退退)顧步……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唐王昌齡和白居易更有“采蓮”妙“曲”以歌詠其事。

王昌齡和白居易的《采蓮曲》向我們展現了兩幅“江南少女采蓮圖”:王詩的采蓮女身穿荷葉色的羅裙(並非“纖腰束素”),面如芙蓉,蕩著小船,唱著清脆的情歌,隱伏在碧葉萬頃的荷塘裏;白詩的采蓮女則是駕壹葉扁舟蕩於碧葉荷花深處,忽遇郎君,欲語無語低頭笑,嬌羞萬狀,以致於碧玉搔頭落水中(接下來的圖景應該是郎君下水尋撈、女子船旁傾情註視,只是作者沒寫出來讓讀者去想象)。

王、白兩詩描寫主體雖都是采蓮姑娘,但筆觸卻不相同。王詩是以生動含蓄的筆法,描寫采蓮姑娘的穿著和如花之美;白詩則是生動逼真地刻畫采蓮姑娘靦腆活潑和羞怯的情態。王詩描寫的采蓮姑娘是群體形象,而且詩人自始自終不讓他們在圖畫中明顯出現,美麗的形象若隱若現,引人遐想;白詩描寫的是壹位嬌羞可愛的采蓮姑娘,由於詩人描寫細致逼真,讀之宛然如在眼前。理解王詩的關鍵句是“亂入池中看不見”,諾大的荷塘只聞聲不見人,給人壹種朦朧美和神秘感;理解白詩的關鍵句是“逢郎欲語低頭笑”,盡現采蓮女子的嬌羞純真的神韻情態。

5、賈 生?

李商隱?

宣室①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 生?

王安石?

壹時謀議路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②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註〕①宣室:漢未央宮前子室。②自:由,有盡管的意思。?

1.這兩首詩都是對漢代賈誼的評述,見解不同。?

李商隱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王安石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壹句是作者借賈生事生發的議論,其寓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達1.賈生治國安邦的才學得不到施展。賈生並未受到君王的厚待。2.慨嘆自己居廟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

6、江上看山?

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江上看山?

蘇轍?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裏壹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

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

惟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

1.下列詞句在詩中的作用是:?

(1)飛鳥: _________________(1分)?

(2)依然不負遠來人: _________________ (1分)?

2.這是蘇氏兄弟在遊三峽時寫的同題詩,都是寫江上看山,但描寫的方法不同,說出其不同點。(4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三) 1. (1)比喻“帆”,寫舟行之快。(2)形容巫山景色濃秀。2.蘇軾詩著重動態描寫,以動寫靜,節奏急促、迅捷。蘇轍詩著重靜態描寫;層層鋪墊,註重色彩;節奏舒緩從容。

7、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6分)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

散向峰頭望故鄉。

登崖州城作

獨上高樓望帝京,

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繞郡城。

兩詩寫作之時,作者都是貶謫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則在垂暮之年被棄置崖州。從詩中看,兩人的處境與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兩詩都著壹“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向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了對故多的思念,更表選了對“京華親故“壹為援手的急切期待。

(2)兩詩都寫到了“山”。李詩曰“青山留人”,是面對群山阻隔欲歸不能的自我安慰。詩人運用擬人和象征手法,抒發了看似平靜超然,實則深沈悲涼的情感。柳詩曰“尖山似劍”,表達的是在草木變衰的秋天,思念家國愁腸如割的痛楚。詩人在運用比喻手法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直接抒技了奔進而出的強烈感情。

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王建的《新嫁娘詞》:

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姑食性, 先遣小姑嘗。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 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幹?

(1) 詩中有兩個字既寫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這兩個字是

(2)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已字不從月色照出也。”妳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麽?

答:(1)濕、寒 (2)詩人身陷長安,不寫自己望月思家,卻寫妻子望月懷夫、久久不眠的情景,無限的深情都從這想象描寫中流出,兩地相思,悲苦難言。詩中情景,為月夜獨有。

[解說]. 這首詩是寄給妻子的。當時詩人在巴蜀,他的妻子在長安,所以說“寄北”。 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明明是自己在巴山的夜雨中動了鄉情,卻說是妻子思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