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人民教師,教學反思是最重要的工作之壹,那麽教學反思怎樣寫才是最好的,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夾竹桃第二課時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夾竹桃第二課時教學反思壹那麽,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帶領學生,通過閱讀活動,有效地經歷這樣壹種同構過程呢?
壹、尊重個性,讓學生擁有個性化朗讀的興趣
教育專家崔允郭說:“教學有沒有實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麽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可見,我們的朗讀教學有無實效,不在於讀的形式有多少,也不在於讀的時間有多長,而在於學生是否想學習、想讀書。壹節成功的閱讀課,應該讓學生在饒有興趣的讀書活動中提升朗讀水平。
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自主朗讀,不失為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朗讀的壹個好辦法。如《夾竹桃》第五小節,描繪了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作者壹些有意思的幻想,作者分別把它們幻想為地圖、水中的荇藻和壹幅墨竹。在教學時,教師允許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壹幅圖畫,自由朗讀。對於小學生來說,朗讀無疑是表現他們對文本理解和自己內心感受的壹種有效形式。課堂上,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內容,搖頭晃腦地朗讀,抑揚頓挫地朗讀、咬文嚼字地朗讀、甚至是帶有表演和誇張地朗讀,無壹不是展示學生個性獨特體驗的亮點。也就是讓學生在把握文本自身意義,作者思維的基礎上,通過朗讀理解,使作者的思想在朗讀者頭腦中得以復現或重建,然後用自己的朗讀替作者說話,替文本中的人物說話,替文本中的事物說話。
二、因勢利導,讓學生擁有個性化朗讀的指導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本質上是通過語音的藝術變化來演譯情感的變化。而感情是在感悟中自然生發的,不是靠外在的指令產生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采用恰當的方法,努力營造壹個有利於學生感悟文本的氛圍,給足時空,適當點撥,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碰撞,從而產生獨特的情感體驗,為通過恰到好處的個性化朗讀提供壹個個有力的支撐。
教師的課堂評價擔負著實施個性化朗讀指導的功能,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借助點評,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朗讀。有效點評,要求教師在聽學生朗讀時,感受異常敏銳,善於從學生的朗讀中去體會和捕捉感受。對於學生體會得好、朗讀得好、有獨到見解的地方,應大力贊揚。實際上,這種贊揚就是壹種朗讀指導,是壹種更為自然、更為巧妙的引導,這樣讓學生在無意中接受學習、效果更佳。要善於運用這種方式來促進學生把書讀好,讀出自己的感受。如若學生讀得不好,也不要急於否定,應因勢引導。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夾竹桃》第二小節時,這壹小節寫作者由大門內的兩盆夾竹桃引起的幻想。教師先讓學生自由練讀,讀出幻想景象的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在此基礎上,讓壹位男生站起來朗讀,並點評:“不錯,若再奇妙壹些、有趣壹些就好了。”然後,老師又讓壹位女生站起來朗讀,他采用自己的方式朗讀了這壹節,效果比剛才那位男生好多了。於是,教師又這樣點評:“奇妙多了!有趣多了!”這樣,在老師激勵性的點評下,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進行著多角度、有創意的朗讀,對重音、語速作了個性化的處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有效地落實了朗讀訓練。
伽達默爾說過:“不是語言寓於人,而是人寓於語言。”閱讀因人而異,因為,學生學會閱讀的前提是自己
夾竹桃第二課時教學反思二《夾竹桃》是著名作家季羨林寫的壹篇散文,這是壹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繪了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裏,夾竹桃的可貴韌性和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對夾竹桃韌性的描述和贊美以及作者在月光下的幻想,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本堂課(第壹課時)的設計始終以《課程標準》的“語文課程應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構成和發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等基本理念為依托,在教學中引領學生真實地觸摸文本,緊扣文中關鍵字、詞、句,不斷地品味、感悟、內化,使學生紮紮實實地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從而使學生獲得充實的收獲,那就是在得到語言文化的熏陶同時,獲得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教完了這節課,我覺得有這樣幾點較為成功之處:
1、由整體入手,整體感知,明確學習重點,
語文的學習是以課文文本為載體,學生透過多種途徑進行感知、領悟和運用來完成的。文本的呈現本身具有完整性。但很多時候,有的老師為了直接進入主題,跳過文章的開頭;有的老師甚至為了出其不意,全然不顧課文內在的文路,把課文完全支解開來,從而破壞了文本的整體性。殊不知這樣壹來,不僅僅不利於學生對於文本主旨的把握,而且對於學生的今後的寫作帶來了必須的隱患。
因此在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掃清閱讀障礙,讓學生說說夾竹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從而找出課文的第壹、第六自然段,讀讀,說說產生了哪些疑問,學生在這壹問題的引領下,很快就發現,作者留戀、喜愛夾竹桃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夾竹桃具有可貴的韌性;
(2)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作者無限的幻想。這樣,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結構、思路有了較清楚的認識。
2、以讀書為本,緊扣關鍵字,突破重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由此可見,文本在整個閱讀教學中仍處於至關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課堂上,始終緊扣文本,讓學生緊扣文本中的關鍵字句進行自主研讀,並以此為突破口,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
如在教學夾竹桃“韌性”這壹重點段時,首先緊扣“韌性”壹詞,讓學生默讀,圈劃出有關詞句,還能夠在旁邊寫寫自己的體會。在引導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緊扣句中的兩個“又”、“悄悄地壹聲不響”、“無…不…”、“無不”等關鍵詞展開思考,幫忙學生更好地體會夾竹桃的韌性。透過這種環環相扣,逐層推進的方法,再加上情感朗讀,進而理解作者為什麽說“夾竹桃這壹韌性”“顯得十分可貴”。
3、了解壹種寫作手法,加深體驗,《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在課文的學習中,我們除了要感知課文資料,還需要了解作者的寫法,進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在講述第三段時,主要讓學生與第四段描述夾竹桃韌性的句子進行比較。讓學生了解中第三自然段中寫作者家中的花應有盡有,壹年三季,花開花落,萬紫千紅,只是對夾竹桃可貴的韌性起比較的作用,加深對“韌性”的認識。
4、獲得壹次人文關懷,升華主題。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構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用心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料,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因此學完“韌性”,讓學生聯系季羨林先生的壹生來談,懂得“花似人生”,懂得季羨林先生也正像那堅韌的夾竹桃壹樣,懂得我們也要具有這種“韌性”,讓這種“韌性”紮根在學生的心靈深處。 不足之處:
1、六年級學生的課堂有些冷,課堂上對學生的啟發、鼓勵還不夠。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還顯得比較稚嫩,不夠老練、自然。
2、在比較學完三、四自然段後,按教學預設,就應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采用比較、反襯的手法,襯托出夾竹桃的韌性,因此設計了壹個說話練習:盡管,然而。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沒能說到位(這在試講時是沒有發生的),我沒能及時引導學生再回顧課文,致使這個環節匆匆而過,訓練沒有紮實和到位,比較遺憾。
3、因為是公開課的原因,課堂上務必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所以在設計上沒能放開手腳,提出比較具有思考價值的大問題,讓學生自主討論、交流,課堂上亦步亦趨,“牽”的痕跡比較重。
課堂教學是壹門遺憾的藝術,教無止境,學無止境,真正靜下心來研讀課文,真正實實在在走進課堂,真正以壹個批判者的角度來進行教學反思,才會發現有許多精彩之處還在等著我們挖掘,才會發現還有很多遺憾留著我們在將來的課堂中去彌補。
夾竹桃第二課時教學反思三《夾竹桃》是我國著名教育學家季羨林先生的壹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用美麗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在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裏,夾竹桃的可貴韌性和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夾竹桃的韌性以及夾竹桃能引起作者無限的遐想,這是作者愛上夾竹桃的兩個原因,這也是本文教學的壹個重點。但是,對於活潑好動的孩子們而言,課文卻由於缺少了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因而對他們吸引力不夠強大。怎樣才能牢牢地抓住學生讀書的熱情,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學習中去呢?
我摒棄了以往壹貫采用的千遍壹律的通篇齊讀方式。我都覺得齊讀使千人壹面,使眾口壹聲,使腔調壹味,不抑不揚,不但聽之不美,聞之生厭,而且與文章的文辭美、聲律美、情感美相左,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因而上課伊始,我引導學生把握季羨林先生寫文的初衷,理解文中所說的“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是對我來說,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有了這樣的情感為鋪墊,學生在領略夾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自然就多了壹份興味盎然;品味夾竹桃的可貴韌性自然就多了壹份情真意切;感受夾竹桃引起的奇思妙想自然就多了壹份浮想聯翩……
本節課的重點落在理解“夾竹桃的可貴韌性”上。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寫的是夾竹桃壹聲不響,壹年三季,無日不迎風吐艷,顯現出其可貴的韌性。教學中,學生在理解了“韌性”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圍繞“韌性”,充分自讀自悟、圈點批註。接著組織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抓住“又開出壹朵”“又長出壹嘟嚕”“看不出”“也看不出”“無日不迎風吐艷”“無不奉陪”等詞句,從而感受到無論是氣候的變化,還是季節的更替,唯有夾竹桃始終花開不敗,體會其可貴的韌性。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悟“從春天壹直到秋天”“從迎春花壹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更好地體會作者運用對比映襯的筆法,將其韌性的花性根植於學生心中。我充分利用文本的寫作特色,勾連前文,引導學生通過與第三自然段描寫百花爭奇鬥艷的語言文字進行反復地對比朗讀。如: 師: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開出黃色的小花,報告春的消息。以後接著來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葉梅、丁香等等,院子裏開得花團錦簇。
生:然而,在壹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裏悄悄地壹聲不響,壹朵花敗了,又開出壹朵,壹嘟嚕花黃了,又長出壹嘟嚕。在和煦的春風裏,在盛夏的暴雨裏,在深秋的清冷裏,看不出什麽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什麽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從春天壹直到秋天,從迎春花壹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師:到了夏天,更是滿院生輝。鳳仙花、石竹花、雞冠花、四色梅、江西臘等等,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夜來香的香氣熏透了整個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麽時候也不會忘記的。
生:然而,在壹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裏悄悄地壹聲不響,壹朵花敗了,又開出壹朵,壹嘟嚕花黃了,又長出壹嘟嚕。在和煦的春風裏,在盛夏的暴雨裏,在深秋的清冷裏,看不出什麽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什麽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從春天壹直到秋天,從迎春花壹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師:壹到秋天,玉簪花帶來淒清的寒意,菊花則在秋風中怒放。
生:然而,在壹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裏悄悄地壹聲不響,壹朵花敗了,又開出壹朵,壹嘟嚕花黃了,又長出壹嘟嚕。在和煦的春風裏,在盛夏的暴雨裏,在深秋的清冷裏,看不出什麽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什麽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從春天壹直到秋天,從迎春花壹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師:壹年三季,花開花落,萬紫千紅。
生:然而,在壹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裏悄悄地壹聲不響,壹朵花敗了,又開出壹朵,壹嘟嚕花黃了,又長出壹嘟嚕。在和煦的春風裏,在盛夏的暴雨裏,在深秋的清冷裏,看不出什麽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什麽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從春天壹直到秋天,從迎春花壹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有了院子裏那些季節性花的陪襯,夾竹桃更顯得堅忍不拔。它可以承受春是和煦,也可以經受盛夏暴雨的洗禮,又可以耐受深秋清冷,不像那些爭妍鬥勝的許多花卉只是匆匆走過,相比之下,夾竹桃“無日不迎風吐艷”,“那壹點韌性”,豈不是難能可貴!在聲聲對讀中,在聲聲催情中,夾竹桃具有可貴韌性的形象更加飽滿了。
可惜!在實際教學中,時間分配上出了問題,前松後緊,導致後面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對比朗讀。學生沒有充足時間去品味字裏行間流淌著的夾竹桃那可貴的韌性。
夾竹桃第二課時教學反思四《夾竹桃》壹文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季羨林先生的作品,作為當代著名的語言學教育家,季羨林先生的作品,壹向以文質兼美而著稱。本文用美麗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在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裏,夾竹桃的可貴韌性和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然而並非所有的學生都見過夾竹桃,怎樣在頭腦中形成夾竹桃形象,並且通過語言文字了解夾竹桃的韌性以及月光下的夾竹桃給人帶來的幻想,從而更準確地感知美、表現美,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這些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壹、讀中自悟,感受品味
在教學文章第四自然段時,我就註重讓學生自讀自悟,“劃出妳認為最能體現夾竹桃韌性的句子。再讀讀畫的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時,學生能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挑選自己熟悉、喜愛的段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在這壹堂課的教學中,我的追求目標是讓學生在情境中品讀語言,欣賞語言。不僅要讓學生領略到夾竹桃的美,更要讓學生領略到語言的美。因此在學生朗讀時,我註重讓學生抓住重點的詞語,重點體會,提高朗讀效果。
因此我覺得,朗讀教學要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悟,在讀中體驗情感,在讀中掌握技巧。
二、情境體驗,情動辭
語文課堂應註重讓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碰撞;親近作者,與作者交流,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了“零距離”的心靈對話。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學生就產生了與文本對話的內在需要,變“要我說”為“我要說”。如何促使學生對課文入情入境,對課文的語言評賞玩味?則是引導學生親自去體驗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腦去思言之妙。我配樂朗讀了第五自然段,孩子們有的閉眼傾聽,有的看著圖片用心感受,享受極了。接下來就是孩子配樂朗讀的時候了,配上音樂,孩子們的朗讀感覺壹下就找到了。在優美的音樂中、在令人產生無數遐想的圖片裏、在如詩如畫的文字中,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月下夾竹桃的美。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少遺憾,主要表現在句式練習破壞了原本朗讀感悟的環境。第四自然段中有壹個“無不”句式,雙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這是這篇文章壹個重要的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我就把它放在學文中練習,讓學生也學著書上的句式說壹句雙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子。結果,學生遇到了困難,幾乎沒有人舉手,這是我原先沒有想到的,花了不少時間才讓課繼續下去,繼續品讀文章。這時,就感到剛才的練習和學文的情景是多麽格格不入,破壞了原本學習課文的感覺。如能把句式練習放在課的後面,單獨進行訓練,整堂課的感覺會更好,不會覺得有點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