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句詩的意思是: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裏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出處:
《七律·長征》作者毛澤東 朝代現代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註釋:
七律:七律是律詩的壹種。
難:艱難險阻。
等閑:不怕困難,不可阻止。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細浪:作者自釋:“把山比作‘細浪’、‘泥丸’,是‘等閑’之意。”
烏蒙:山名。烏蒙山。
泥丸:小泥球。
金沙:金沙江。
雲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懸崖峭壁,濺起陣陣霧水,在紅軍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壹樣。
大渡橋:指四川省西部瀘定縣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寒:影射敵人的冷酷與形勢的嚴峻。
岷(mǐn)山:中國西部大山。
三軍:作者自註:“紅軍壹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
盡開顏:都笑逐顏開。
釋義:
紅軍不怕萬裏長征路上的壹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裏也不過是壹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淩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裏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創作背景: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擴展資料:
1935年9月27日,紅軍到達甘肅通渭榜羅鎮。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榜羅鎮會議”),正式決定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陜北,鞏固和發展陜北革命根據地,把陜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9月28日,毛澤東在通渭縣城東文廟街小學召開的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全軍排以上幹部會議上講話時,即興朗誦了自翻過終年積雪的岷山後就醞釀在心中的詩篇《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是長征時期毛澤東創作的唯壹壹首律詩,定稿於1935年10月。毛澤東以高度凝練的詩句和生動形象的比喻,把兩萬五千裏的萬水千山串在壹起,回顧了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歌頌了紅軍長征的偉大壯舉。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道出了毛澤東在長征途中心境從焦急憂慮到勝利喜悅的轉換。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長征詩詞的巔峰之作,既是長征的史詩,也是中國***產黨和紅軍崇高革命精神的贊歌。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引用了這首詩,使其成為與世界讀者見面最早的毛澤東詩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