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有沒有關於戴望舒詩歌作品的相關賞析

有沒有關於戴望舒詩歌作品的相關賞析

《雨巷》詩評

戴望舒的《雨巷》是現代派詩歌的代表作,也是他的餓成名作。詩人營造的場景是江南的雨巷。江南水鄉是溫婉的、悠揚的,富有靈氣的,而江南的小巷,則是很具特色的,幽長、深邃,給人壹種孤寂憂傷的情緒和說不盡的纏綿。江南的雨是柔美的、霧蒙蒙的,帶著淡淡的愁緒。在江南的雨中,詩人撐著油紙傘,孤獨的走在寂靜幽長的巷子裏,漫無目的的徘徊著,希望能夠逢著壹個姑娘,這姑娘是怎麽樣的呢?詩人在詩的第二節開始描述:“她是有丁香壹樣的顏色/丁香壹樣的芬芳/丁香壹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仿徨。”潔白的丁香花,散發著與生俱來的幽香和淡雅。而這女子,也是深受著江南情調的熏陶,像丁香壹樣純情、高潔、淡雅,像江南壹樣溫婉靈秀,也像《紅樓夢》裏的黛玉壹樣,內心郁結著由於和惆悵,丁香的憂愁,在雨中哀怨仿徨。

和詩人壹樣,她撐著油紙傘,也在默默地前行。冷漠、淒清、惆悵、漫無目的的迷茫的走著,在小巷光滑的青石板上邁著輕盈的步伐。就像中國古代女子壹樣碎步輕移金步搖!這裏,我突然想到《花樣年華》裏的張曼玉,也是壹個同樣結著幽怨的女子,鐘愛著她那優雅的旗袍,與梁朝偉在巷子裏擦身而過,“她默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壹般的眼光/”,像夢壹樣飄過!

寫到這裏,詩人把夢境與現實交融,那壹幕不知是詩人的夢,還是他的情緒,又像在“夢中飄過”,卻又是從“身邊飄過”。這,或許是詩人的祁願,然而丁香姑娘卻在詩人回味夢境的美妙時漸漸遠走,走盡小巷,走過頹屺的籬墻,而只留下詩人獨自繼續仿徨。到了這裏,詩人已不在奢望能夠逢著,而只是祁願,“希望飄過”。壹位丁香壹樣的姑娘若能成為生命中的壹個過客,壹個夢影,那也就別無所求了。

《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正值大革命失敗之際,詩人看到了理想與現實的背離。而此時,詩人也在為自己的愛情苦苦掙紮,他愛上了施有蟄的妹妹施絳年,然而,卻遭到拒絕。《雨巷》既是寫詩人對於現實中革命失敗的失望,更是發泄自己的壹種感情,對於追求施絳年受挫的失落和哀傷。作為現代詩派“詩壇的首領”的戴望舒,他的餓詩作是反映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現代情緒,在辭藻上不失傳統化貴族化的語言,同時在內容上反映了現代人追求愛情的餓現代化生活。

全詩在寫作手法上運用象征的手法,意像明確完整,前應後合,完整的展現了詩人的心理變化!

《我的記憶》

戴望舒送出《雨巷》不久,就開始了對詩歌“音樂性”的“反叛”,寫下了這首他自認為新的“傑作”的《我的記憶》。詩人的創作歷程中又矗立起壹個新的紀念碑。以此詩為題的第壹本詩集《我的記憶》的出版,成為1929年詩壇的壹大盛事。詩人對這首詩的偏愛遠遠的勝過《雨巷》。這是可以理解的。

記憶,是壹種抽象的人類感情,也是詩人對往事追念的壹種感情形式。在詩人戴望舒的筆下,通過具象的描述和擬人化的手法,抽象的情感變成了有生命有豐富精神世界的“老朋友”。詩人在“記憶”中註入了人的感情,又在對“記憶”的描述中晝隱藏起了自己的感情,使這首象征派詩具有了更為廣泛的涵蓋意義,可以喚起無數讀者情感的***鳴。詩人對過去生活的失落無限的眷念之感,象流水壹樣淙淙流過每個讀者的心靈,記憶的原野都會因此而綠茵叢生。看去是壹首無主題變奏曲,它卻在讀者的心靈中喚起各種人生主題的回響。《我的記憶》這種隱藏了自己私情的抒情內涵的普遍性,正是它最重要的藝術魅力的根源。

人在美好的壹切,包括理想、愛情失去之後,伴隨孤獨寂寞而來的最忠實的朋友,就是咀嚼過去生活的記憶。記憶忠實,記憶親切,記憶幾乎成了慰籍生活的密友,這是怎樣壹種辛酸而幸福的心境啊!《我的記憶》為了寫出這種心境,首先是把記憶擬人化了。第壹節詩是壹個概括,但已隱含著把記憶當成活生生而無限忠實於自己的好友了。這樣,整首詩都貫穿“友人”的特征,賦予抽象的情感以有生命的形態。詩的第二節寫我的記憶幾乎無處不在,詩人用了壹系列細微的事物的排比,把過去和現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拉近了,泯滅了它們之間的距離。這節詩格式有些單調,但由於選擇的意象具體而充滿生活的氣息,就給人以形象的親切感。記憶到處都生存著,在“燃著的煙卷上”,在“繪著百合花的筆桿上”,在“破舊的粉盒上”和“頹垣的木莓上”,在“喝了壹半的酒瓶上”,在“往日的詩稿”和“壓幹的花片”上,在“淒暗的燈上”和“平靜的水上”,在壹切有靈魂沒有靈魂的東西上,記憶無處不在的生存著。這些具體的意象,看去信手拈來,實則有很豐富的暗示性,是美好的愛情生活,是愛情的歡樂與枯萎,是在痛苦中不平靜的......任妳去想象好啦!詩人朦朧的境界構成給了妳想象的權利。讀了之後,任妳怎樣想象,詩人那顆不斷地無時無刻地咀嚼過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靈魂,總是會顯現於妳的面前。妳的經驗與詩人的意象互補,更會燦爛地展示這壹豐富的情感世界。

詩進入第二節,轉為寫記憶到來時的情態。它“膽小”,它怕“人們的喧囂”,它是人們孤寂的朋友,所以在寂寥時,“便對我來作密切的拜訪”,它以很低的聲音和碎瑣的話語,與詩人作不肯休止的談心。這壹節末尾的五行詩,更具體地透露了這“記憶”的內涵:“它的話是古舊的,老講著同樣的故事,/它的音調是和諧的,老唱著同樣的曲子,/有時它還模仿著愛嬌的少女的聲音,/它的聲音是沒有氣力的,/而且還夾著眼淚,夾著太息。”古老的故事和同樣和諧而古老的歌曲,這些意象,很容易喚起人們對愛情的聯想,把這聯想與“愛嬌的少女的聲音”、“眼淚”、“嘆息”放在壹起來讀,這“眼淚”,這“嘆息”當然是記憶中來造訪的“少女”的,但又何嘗不是在記憶中度日的詩人心境的外射呢?

詩的第四節是寫記憶到來的時間沒有壹定的,雖然這拜訪的突然,“人們會說它沒有禮貌”,可是我卻喜歡,因為“我們是老朋友”,它會在孤寂中帶給我甜蜜的慰安。最後壹節進壹步說明了,自己無法擺脫這記憶的絮語,那些美好而辛酸的往事太使自己難忘了,除了自己“淒淒地哭了”,或是“沈沈地睡了”的時候。詩又騍以壹種圓圈式抒情結構完成的,末尾兩行又返回開篇的兩行。但它比開篇在情感色彩上深化了:“但是我永遠不討厭它,/因為它是忠實於我的。”有美好的記憶固然是幸福的,但只靠記憶的忠實為友的人,內心又是多麽荒涼和寂寞啊!詩人雖然沒有說自己內心的寂寞和痛苦,但這種感情在種似乎是輕松快樂的調子中卻顯得深沈,更引起人們的思索。人們會帶著同樣的心境走進這首詩的感情世界。

這首詩明顯地受到法國後期象征派詩人耶麥(Framlis Jammes)的《膳廳》等詩的影響,“拋棄了壹切虛誇的華麗、精致、嬌美,而以他自己淳樸的心靈來寫他的詩”,能夠註意“適當地、藝術地抓住”那些“生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上”的美感,如《膳廳》的第壹節:“有壹架不很光澤的衣櫥,/它會聽見過我的姑祖母的聲音,/它會聽見過我的祖父的聲音。/它會聽見過我的父親的聲音。/對於這些記憶,衣櫥是忠實的。/別人以為它只會緘默著是錯了。/因為我和它談著話。”但是耶麥是將具體的事物情感化,而戴望舒是將抽象的情感擬人化,就藝術創造的難度來看,後者更甚於前者。戴望舒在詩中拋棄了壹切虛誇的華麗與嬌美,在日常生活的物象上捕捉美感,壹些似乎與詩無緣的瑣碎事物,成為具有豐富象征內涵的意象“燃著的煙卷,破舊的粉盒,頹垣的木莓,壓幹的花片,淒暗的燈,平靜的水......,這些無生命的東西不僅有了生命,而且被賦予很廣袤的暗示性的內涵,使人對詩人的記憶發生遼遠無邊的想象。因此,這些日常生活的常見物,也就閃著詩的光彩,富有了詩的韻味。

戴望舒擺脫了《雨巷》式外在音樂美的追求,追求壹種表現“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的內在韻律的癥狀。《我的記憶》是他的第壹個自學的實踐。詩裏沒有《雨巷》那種鏗鏘的韻腳,華美的字眼,完全用純然的現代口語,使詩的敘述同讀者的情感拉近了距離,增大了抒情的親切性。即使在具有氣勢的排比性很強的詩行中,如第二節前五行還用舒緩的調子,到第六行後“在撕碎的往日的詩稿上,在壓幹的花片上,/在淒暗的燈上,在平靜的水上”,壹行中用了兩句“在......上”,修飾語也由長而短,內在節奏的加快,更有利於傳達記憶無所不在的“詩情程度”。《我的記憶》開了中國三十年代現代派的壹代詩風。

《尋夢者》

尋夢者》

讀本詩要抓住詩人的藝術構思:將現代人的"尋夢"思緒寄寓在壹個"尋找金色的貝"的民間故事裏,壹虛壹實,巧妙交織為壹體。--細讀全詩,體會詩人怎樣把他這壹藝術構思轉化為外在的形式特點:將類似民歌的誇飾、復沓與意象朦朧的現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跡地結合壹體;用親切的日常口語說話的調子,將復雜化、精微化的現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達出來。然後,反復吟誦全詩,體味流動其間的詩情與詩緒:既是明朗的(表現了追求理想的執著),又是迷惘、感傷的(表現追求中的疲倦與蒼老)。

這首詩藝術構思的特點是:將現代人的“尋夢”思緒寄寓在壹個“尋找金色的貝”的民間故事裏,壹虛壹實,巧妙地交織為壹體。

《尋夢者》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形象寫照,也是壹個群體精神與靈魂的深刻自白。它用美麗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麗的尋夢者靈魂的歌,這支美麗的歌告訴了壹個人生的真諦:任何美好理想的實現,任何事業成功的獲取,必須付出人的壹生追求的艱苦代價;妳的夢“開出嬌艷的花”來的時候,正是“在妳已衰老了的時候”。

詩人戴望舒采用象征的方法來傳達他這壹人生真諦的覺識。詩中的象征本體是詩人自己,象征喻體則是那“金色的貝”吐出的“桃色的珠”。詩人找到了這個理想的象征物,在它身上寄寓了人生追求的壹切美好東西。

這首詩有壹種抒情內蘊的氣勢。開頭與結尾,既是壹個圓圈式的結構,又是情感向更高層次的展開。詩的重點放在尋求“無價的珍寶”的精神歷程,由金色的貝之所在,到逢到金色的貝的艱苦,由對金色的貝豐美與價值的贊頌,再引向桃色的珠的艱苦生成,最後寫人生獲得無價的珍寶之後的快樂與幸福,象征的喻體與被象征本體交織融匯,水乳難分,詩人的感情也波瀾起伏,流動其間的詩情與詩緒,既是明朗的,表現了追求理想的執著,又是迷惘\感傷的,表現了追求中的疲倦與蒼老。已經表現出了壹定的現代主義特征

《尋夢者》非常富於民族色彩。詩人選擇了“金色的貝”與“桃色的珠”做為人生理想象征的載體,就深得傳統詩歌意象的啟迪。大海、金色的貝、珍珠、冰山、旱海、海水、天水、乃至“九年”這個數字本身等壹連串的意象,都習見於古典詩歌之中,也與民族審美的心理積澱相契合。詩人用了“青色”、“金色”、“桃色”這些色彩,來寫人生(大海)的深沈、獲得理想與價值的美麗,也容易引起民族心理的呼應。詩每節三行,節奏大體整飭,每節壹二句或重復、或排比,三行中大體取aab的韻腳,甚至各句大部重復。讀起來,不僅有意象紛沓而至的美感效果,也有和諧而富於音樂美的聽覺境界的滿足。從詩的情與境,神與形的創造中,完全有理由說,《尋夢者》是擺脫了對西方象征詩的陰影的典型的現代東方象征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