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詩歌的語言
理解詩歌語言的含義,進而抓住關鍵詞句的深層含義,再現詩歌的形象和意境。詩歌的語言凝練、形象,抒情性強,要能評價具體詞語的含義,特別要抓住飽含作者情感的詞語。考題有兩種形式:壹種是給出意境,讓學生去錘煉選擇詞語;二是分析詩眼,展示意境,要求學生判斷。由於詩眼本身不可能太直露,必須借助於聯想和想象的手段,並整體閱讀。
2.品味詩歌的語言特色
(1)平淡: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詞藻的華麗,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於平淡之中蘊涵著深意。例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蘊涵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評其詩"平淡而思致"。
(2)工麗:即講究辭藻華麗,又講究對仗工整。理解時可以借助對仗。例如,杜甫《觀山水圖》中的"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壹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3)質樸:這類語言常見於敘事、抒情詩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華美的語言,而是用明白如話的語言直接敘述,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像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杜甫的"三吏""三別",曹鄴的《官倉鼠》,梅堯臣的《陶者》都是這類語言的典範。
(4)委婉(含蓄):抒情或敘事,不直接寫出,而通過寫與本意看似無關的事物,或者通過對比而委婉地表達內心的情感。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於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又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作者用雋永洗練的筆墨,活用典故,對沈溺於荒淫腐朽生活的統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