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在格律詩的每壹種詩體中,只有什麽平格式是固定的

在格律詩的每壹種詩體中,只有什麽平格式是固定的

(1)

介紹律詩中特定的壹種平仄格式

已故語言學家王力教授在《詩詞格律》壹書中介紹了壹種律詩中特定的平仄格式,即在五言律詩“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壹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律詩是五言律詩的擴展,因此,在七言律詩“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壹個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律詩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律詩中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註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律詩的第壹字、七言律詩的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王力先生指出,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唐人的試帖詩也容許有這種平仄格式,可見它是正規格式。如杜甫《月夜》壹詩“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中的“遙憐小兒女”壹句,就是“平平仄平仄”的格式。杜荀鶴《山中寡婦》中的“任是深山更深處”壹句,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

本人的淺作《七律 重看竇曉璇主演的有感》壹詩中的“微步淩波棍花美”和“披靠揚鞭縱刀馬”兩句,就是依照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

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習慣上常常用在第七句。

所有漢字根據四聲分為兩類:壹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古音的入聲也屬於仄聲。

詩詞創作是要講究平仄協調的。這種協調的原則就叫格律(即平仄)。

詩詞格律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平仄相粘的規律,即壹聯的對句要與出句相對,下壹聯的出句與上壹聯的對句要相粘,並把這個規律貫穿全篇。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通俗的說就是寫律詩時的壹種格式,就好像樂譜壹樣,把譜子給妳只填詞就行了。不過自己感覺這個還是很嚴格的,五言的就是五言的,七言的就是七言的,壹點也不能亂。 以下的是摘自海港漫步論壇,希望對妳能有所幫助。五言和七言律詩都有四種平仄格式,死記硬背是很累的,但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訣竅,就好象掌握數學公式壹樣,可以把律詩說有的平仄格式推導出來。

首先我們要記住五律的四種平仄句型***二十個字,然後註意是平起式(第壹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起式(第壹個字是仄聲)。

(2)律詩的對仗,有許多講究,現在揀重要的談壹談。

⑴工對 凡是同類的詞相對,叫做工對。名詞既然分為若幹小類,同壹小類的詞相對,更是工對。有些名詞雖不同小類,但是在語言中經常平列,如天地、詩酒、花鳥等,也算工對。反義詞也算工對。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對。

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算是工對。象杜甫詩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與河是地理,草與木是植物,對得已經工整了,於是地理對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壹個對聯中,只要多數字對得工整,就是工對。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紅”對“青”,“著意”對“隨心”,“翻作”對“化為”,“天連”對“地動”,“五嶺”對“三河”,“銀”對“鐵”,“落”對“搖”,都非常工整;而 “雨”對“山”,“浪”對“橋”,“鋤”對“臂”,名詞對名詞,也還是工整的。

超過了這個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纖巧。壹般地說,宋詩的對仗比唐詩纖巧;但是,宋詩的藝術水平反而比較低。

同義詞相對,似工而實拙。《文心雕龍》說:“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同義詞比壹般正對自然更“劣”。象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緣”與“為”就是同義詞。因為它們是虛詞(介詞),不是實詞,所以不算是缺點。再說,在壹首詩中,偶然用壹對同義詞也不要緊,多用就不妥當了。出句與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上同義),叫做“合掌”,更是詩家的大忌。

⑵寬對 形式服從於內容,詩人不應該為了追求工對而損害了思想內容。同壹詩人,在這壹首詩中用工對,在另壹首詩中用寬對,那完全是看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寬對和工對之間有鄰對,即鄰近的事類相對。例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宮室,顏色對方位,同義詞對連錦字,等等。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陳子昂《春夜別友人》“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以“路”對“堂”是地理對宮室。這類情況是很多的。

稍為更寬壹點,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這是最普通的情況。

又更寬壹點,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了。首聯的對仗本來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聯半對半不對自然是可以的。陳子昂的“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李白的“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就是這種情況。如果首句入韻,半對半不對的情況就更多壹些。頷聯的對仗本來就不象頸聯那樣嚴格,所以半對半不對也是比較常見的。杜甫的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就是這種情況。現再舉毛主席的詩為例:

贈柳亞子先生

毛澤東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     ·   ·

三十壹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化章⒄。

··   · ·  ··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

⑶借對 壹個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壹詞相為對仗,這叫借對。例如杜甫《巫峽敝廬奉贈侍禦四舅》:“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行李”的“李”並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又如《杜甫》:“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

有時候,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借音多見於顏色對,例如借“籃”為“藍”,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 “青”等。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以“清”對“白”,又《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以 “滄”對“白”,就是這種情況。

⑷流水對 對仗,壹般是平行的兩句話,它們各有獨立性。但是,也有壹種對仗是壹句話分成兩句話說,其實十個字或十四個字只是壹個整體,出句獨立起來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這叫流水對。現在從上文所引述用的詩篇中摘出下面的壹些例子: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遊)

總之,律詩的對仗不象平仄那樣嚴格,詩人在運用對仗時有更大的自由。藝術修養高的詩人常常能夠成功地運用工整的對仗,來做到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而不是損害思想內容。遇必要是,也能夠擺脫對仗的束縛來充分表現自己的意境。無原則地追求對仗的纖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風了。

━━━━━━━━━━━

⑴這裏所謂“詞”不是詩詞的“詞”。詞類指名詞、動詞等。 ⑵有時候,也有人把字分為動字、靜字。所謂靜字,當時指的是今天所謂名詞;所謂動字就是動詞。 ⑶代詞“之”“其”歸入虛詞。 ⑷這十壹類還是不完備的。  ⑸思,去聲。論,平聲。“清新”句與“何時”句都是拗句。這裏可以看出拗句在對仗上能起作用,否則“庚開府”不能對“鮑參軍”。 ⑹看,平聲,讀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⑺為,去聲。 ⑻重,上聲。應,平聲。   ⑼“離堂”句連用四個平聲,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詩尚未定型化的現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⑽騎,去聲。看,平聲。乘,平聲。為,去聲。“聞道”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

(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都用對仗),也是比較少見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馮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長少睡,樓迥獨移時。多難身何補?無家病不辭!甘從千日醉,未許七哀詩。”但是尾聯半對半不對的就比較多見,例如杜甫《登高》尾聯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⒀也可以用於頷聯,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媼家》。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對仗,如李白《夜泊朱渚懷古》,因為不是常規,所以不詳談了。 ⒁看,平聲。為,去聲。  ⒂麗,創,都是平聲。末聯出句“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這裏等於律詩的第七句。 ⒃應,平聲。 ⒄“三十壹年”和“落花時節”,在整個意思上還是對仗。特別是 “年”和“節”,本來是時令對。

(3)七言古體詩:也稱為七古,為古體詩的壹種,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壹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齊劃七言;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雜言有壹字至十字以上,壹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壹類。

主要種類

1、柏梁體七古

是每句押韻的,據說漢武帝築柏梁臺,與群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其實鮑照以前的七言詩(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韻的,古代並非另有壹種隔句用韻的七言詩。等到南北朝以後,七言詩變為隔句用韻了。句句用韻的七言詩才變了特殊的詩體。

下面是柏梁體的壹個例子:

《飲中八仙歌》——(唐)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麯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壹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也有壹些七言古詩,基本上是柏梁體,但是稍有變通。例如:

《麗人行》——(唐)杜甫

三月天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穩稱身。就中雲暮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泰。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鑾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鞍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①麌,讀yǔ;薺,讀jì;潸,讀shǎn;銑,讀xiǎn;篠,讀xiǎo;哿,讀gě;豏,讀xiàn。②寘,讀zhì;霰,讀xiàn;禡,讀mà;沁,讀qìn。③這裏所說的元半、阮半、願半及下面所說的月半,具體的字可參看《詩韻舉要》。④第六類和第七類也可以通用。⑤蒸韻上去聲字少,歸入迥徑兩韻。⑥第三類和第四類也可以通用。⑦不舉上去聲韻,因為在這七個韻當中,除尤韻的上聲有韻外,其余聲韻是罕見的。⑧莽,讀mǔ。

2、雜言體七古

古體詩有雜言的壹體。雜言,也就是長短句,詩句長短不齊,有壹字至十字以上,壹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從三言到十壹言,可以隨意變化。不過,篇中多數句子還是七言,所以雜言算是七言古詩。

《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張籍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為主雜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歌行體”也是古體詩的壹種,多以七言為主,參與少量雜言,故又稱“七言歌行”。主要特點是:壹是詩中夾有雜言的散文句式,如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平交行》;二是有“之”、“以”......等虛詞和“嗚呼”等語句,與壹般詩句有所不同。

雜言詩由於句子的長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給人壹種奔放的感覺。最擅長雜言詩的詩人是李白,他在詩中兼用散文的語法,更加令人感覺到,這是跟壹般五七言古詩完全不同的壹種詩體。

《蜀道難》——(唐)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連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其崄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3藝術特點

七言古體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這是壹種半自由體的詩;總的藝術要求以“吐言天拔,出於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無拘無束,直抒胸臆見長。可任人自由發揮是其最大優點。因此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其格式是沒有壹定之規的。

七古入律的較多,當然也有例外,像柏梁體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風,仄韻與平韻的交替,四句壹換韻,到後來成為入律古風的典型。

4平仄要求

是不計較平仄的。漢魏六朝詩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沒有律句拗句的概念;唐以後古體詩受到律詩的影響,平仄上也有了壹些講究,雖然出現了壹些律句,這不是出於自覺有意而為。

三平調是古風專用的形式,這成為古風的特點之壹。最後三字除了這種三平調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還有比較少見的兩種,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這就是說,平腳的句子,七言第五字以用平聲為原則;仄腳的句子,七言第五字以用仄聲為原則。從全句的平仄看,多數句子的節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疊平疊仄,這就是說,七古還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

(4)古體詩的平仄 古體詩的平仄沒有任何規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詩在平仄上沒有明確規則,那麽,唐宋以後所謂古風在平仄上也應該完全自由的。但是,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著意避免律句,於是無形中造成壹種風氣,要讓古體詩盡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開來,區別得越明顯越好,以為這樣才顯得風格高古。具體的做法是盡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詩所容許的那壹兩種拗句,而且用壹切可能的拗句。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看拗句: ⑴從三字看,常見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種三字尾: ⒈平平平。這種句式叫做三平調,是古體詩中最明顯的特點。 ⒉平仄平。 ⒊仄仄仄。 ⒋仄平仄。 ⑵從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還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試拿岑參《白雪歌》開始的八句來看,合乎第壹種情況的有三句,即“胡 天八月即飛雪”,“忽如壹夜春風來”,“狐裘不暖錦衾薄”,合乎第二種情 況(同時也合乎第壹種情況)的有五句,即“北風卷地白草折”,“千樹萬樹 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現在再舉壹個例子: 歲晏行 [唐]杜甫 歲雲暮矣多北風,蕭湘洞庭白雪中。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 射雁鳴桑弓。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高馬達官厭酒 肉,此輩杼軸茅茨空。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 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 銅。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 哀怨何時終? 在壹首詩中,只有兩個律句(“今年米賤大傷農”,“萬國城頭吹畫角”),其余都是拗句,而且在九個平腳的句子當中就有七句是三平調。可見不是偶然的。

(5)詞,又稱“詩余”、“長短句”、“倚聲”、“填詞” ,是詩歌的壹種形式,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以兩宋成就最高。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這是依字數多少來劃分的。小令的字數在 58個字以內,59—90個字為中調,而長調是91個字以上。

(6)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有壹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壹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壹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壹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壹個格式的若幹變體;有時候,同壹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那只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簡言之,詞牌的作用就是規定詞的格式,比如要寫《菩薩蠻》,就不能按照《相見歡》的格式來,所以寫詞又叫做“填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