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明朝名將王越,曾威震塞外,為何晚景淒涼被後世遺忘?

明朝名將王越,曾威震塞外,為何晚景淒涼被後世遺忘?

王越(1426年12月3日?[1-2]?-1499年1月12日?[3-4]?),初名王悅?[5]?,字世昌。大名府浚縣(今河南浚縣)人。明朝中期名將、詩人。

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進士第,授禦史。累官右副都禦史、巡撫大同。明憲宗時官至兵部尚書,總制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以功封威寧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兩位為王驥、王守仁)之壹,世稱“王威寧”。亦為首任三邊總制。成化十九年(1483年),權宦汪直被貶後,王越遭奪爵除名,謫居安陸。

明孝宗即位後,王越獲赦回鄉。後以左都禦史銜致仕。弘治十年(1497年),起復原職,並加太子太保,總制甘、涼邊務兼巡撫,其後兼制延、寧兩鎮。次年,於賀蘭山擊破韃靼,以功進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經略哈密。弘治十壹年十二月(1499年1月)在甘州逝世,年七十三。追贈太傅,謚號“襄敏”,後世稱其為“王襄敏”。

王越被後人遺忘主要是他被文臣排擠,後又信任宦官,交友不慎,被李廣牽連罷職,空有才華不得施展,逐漸被世人遺忘。當時明朝采用文人領兵,武將勢力徹底退出了朝政,而王越雖文人出身,卻擁有與普通文官不壹樣的性格。

經過幾次領兵作戰,王越的性格也變得豪爽,從他的詩歌裏就能看出來他的慷慨豪邁。這與文官的性格相悖,導致文官排斥,而且他立下了許多軍功,導致大臣的嫉妒。

王越後來又與李廣有了牽扯,李廣倒臺後,他被罷職,年級大後又被打為李廣同黨,遭受牽連,再不得理朝政,最後郁郁而終。

王越他用兵詭異,敢於去冒險,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把韃靼打退。可惜,最後他被文官排擠,交友不慎,被宦官牽連,導致最後的郁郁而終。若他當時做出了正確的決策,或許能享受壹世的榮華富貴,名垂青史,也不至於被後世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