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琵琶行》與《聽穎師彈琴》有什麽不壹樣?

《琵琶行》與《聽穎師彈琴》有什麽不壹樣?

1、描寫聲音的方法不同:

(1)白居易的《琵琶行》他不僅用了比喻來描寫旋律的變化,還利用了彈奏著的動作來突出音調節奏的高低快慢,例如“輕攏慢撚抹復挑”。

(2)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善用比喻,把不同階段的琴音都用另壹種東西來形容,如寫低音的時候纏綿婉轉,他把那個聲音比作親密兩個人間的低頭耳語,又如聲音高亢時,他用戰士對敵的慷慨激昂,豪邁壯闊的場面來形容。

(3)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則是選擇用側面烘托的方法,沒有直接描寫音樂聲怎麽樣,而是通過寫“聽眾”的反應來突出聲音節奏的變化。

2、文學體裁不同:

(1)白居易的《琵琶行》為歌行體,歌行體既可放情長言,雜而無方,又可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表達起來也更為的自由、豐富。

(2)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為七言詩,全詩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受其限制,所能寫的並不多,所以描寫得較為單調。

(3)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為古體詩,古體詩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所以李賀表達起來更為自由。

3、創作背景不同:

(1)白居易的《琵琶行》作於元和十壹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壹位年少因藝技紅極壹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郁,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

(2)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作於元和十壹年(816年)。相傳唐朝有壹個名叫穎的和尚,從印度來到中國,人們尊稱他為穎師。穎師演奏古琴十分出名,韓愈也慕名前來欣賞穎師彈琴,並把他聽穎師彈琴的感受寫成了壹首詩,即這首《聽穎師彈琴》。

(3)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作於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當時李賀任職於長安,官奉禮郎(執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4、音調變化不同:

(1)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由低音到高音再到低音最後以高音結束,節奏變化的幅度大。

(2)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是由音調低變為音調高繼而變低,然後變高再變低的變化過程。

(3)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中音樂變化單調,主要是由低轉高,但是因為的感情變化卻寫得很巧妙。

百度百科-琵琶行(白居易詩作)

百度百科-聽穎師彈琴

百度百科-李憑箜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