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騎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蒙古人壹直習慣於在陸地上作戰。當他們向南方進軍時,他們也明智地知道如何利用海洋――他們不僅收留了被出賣的南宋海軍,而且擁有大型遠洋戰艦和大型遠洋貨船。我們還得到了另壹種看似不可能的方式——海盜的幫助,建立了從東南亞到波斯灣的海外貿易。
1271年,忽必烈將國家命名為大元,正式即位為帝,開始實施南下進攻南宋的計劃。此時,南宋占領了臨安(今杭州)等地,忽必烈急需壹條從南方向北方運輸糧食的通道。
作為騎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蒙古人壹直習慣於在陸地上作戰。當他們向南方進軍時,他們也明智地知道如何利用海洋――他們不僅收留了被出賣的南宋海軍,而且擁有大型遠洋戰艦和大型遠洋貨船。還得到了另壹種看似不可能的方式——海盜的幫助,建立了從東南亞到波斯灣的海外貿易,以及穩定的海上糧食運輸體系。
建國之初,從朱到張的長江口有幾個島,最大的是崇明島。崇明島四面環水,易守難攻。13世紀,這裏不再受宋朝控制,成為海盜的自由天堂。13世紀中葉,這壹帶有兩個著名的海賊:和張u,他們率領多人“搶”,販賣私鹽,搶劫富商巨輪。最多時,他們聚集了近千名海盜,擁有500艘船只,活動範圍南至通海,北至膠東半島和萊州灣,後被南宋招募。
1273年,、張U背叛南宋,成為元水師中的壹支重要力量。朱慶被授予“千家萬戶代理人”的稱號。三年後,兩個曾經的海盜接到了壹個任務:運送南宋的財寶。那壹年,元軍攻陷臨安,南宋大臣建議宰相伯顏將南宋的珍寶,包括檔案、海圖、祭祀用具等,全部運到當時元朝的都城元大都,以備編纂宋史之用。但當時淮東還在南宋將領的控制之下。於是,想到了海運,他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和張U,並取得了成功。
六年後,通過大運河運往北京的糧食遲遲不能運達,內陸運糧運費昂貴,於是伯顏想起了1276年的宋倉海運。
伯顏將此法上報忽必烈後,忽必烈權衡了不同運糧方案的利弊,決定采納宰相伯顏的建議,下令建造60艘海船,大量招募熟悉海上情況的船工和船員,任命和張U為萬戶,負責海上運糧。
1282年,60艘元代平底船建造完成。在和張U的主持下,油罐車今天在江蘇太倉縣柳河裝載糧食。船裝1000石,船裝300石,平底海船60 * * *裝糧食4。六萬塊石頭。船隊出港後,經揚州、黃連沙嘴、萬李龍灘至海門縣以東,再向西北航行,到達淮安、鹽城兩縣,然後向北,沿著漫長的海岸線,在今天的山東榮成壹帶向西,到達鄧州古港,繼續向西進入今天的海河口。整個航程歷時四個多月,所有糧食於三月抵達北京1283。雖然數量不夠,但開了個好頭――這次航行證明了海上運輸食物的可行性。當時張有壹句詩,“開國之初,海上自運,百萬船漂洋過海”,就是描寫當時運糧的情景。
航海的成功使元朝統治者更加重視海上漕運。元二十年(1283),朝廷建造水車2000艘,元二十二年(1285),又增加3000艘,全部投入運糧。海運的糧食數量逐年增加。到至元二十七年(1290),海運糧食的年運輸量達到159萬石。
此時的忽必烈壹心要侵略倭國和象帕(今越南南部),需要大量的船只和水兵,而當時的元朝經濟實力又無法建造適合運輸大量貨物的貢多拉。於是他決定依靠商人和海盜來完成這次危險的海上航行。
他把組織人員運糧的任務交給了和張u,這兩人有選人的權利,甚至可以不經朝廷批準而授官職。65438+80年代初,建造壹艘排水量為1000噸的大船(這是古代測量船的載重單位)的造價約為100錠,而1000噸米的運費為170錠。有了這麽高的利潤,海商們當然不會錯過機會。於是,朱慶和張U立即召集了數萬鹽商、鹽工、船主、漁民、漕運官員和水手,還邀請了東南沿海的海盜入夥。
這壹政策給了商人巨大的利潤空間,鼓勵商人多方參與,最終漕運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半個多世紀以來,海上是元朝糧食供應的主要途徑,在1341年達到頂峰,運糧達360萬石,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1287年,朱慶疏浚婁江(今柳河),開通了通往雉堌的劉家港航道。張著和他們的船員搬到了這裏。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壹夜之間變成了繁忙的港口,琉球、日韓商船也入港進行貿易,因此劉家港被稱為“六國碼頭”。
當時海中私商受到嚴格限制,壹旦被發現會沒收全部家財。但是和張派遣的商船卻是壹個例外,因為他們的貿易得到了朝廷和高級官員的默許。朱和也印制他們自己的紙幣,比官方的紙幣顏色稍深壹些。
這兩個曾經的海盜盡職盡責,所以他們也分享了大量與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國家貿易的利潤。據袁石?;《食糧二》記載:“若為本公司有船,擇人以各種貨物交易,所得利息十分,官取七分,易貨得三分。”可以看出,70%的利潤會回到朝廷,商人會再得到30%。
朱和張的勢力很快從海上擴展到陸地,他們成為中國東南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13年80年代,太倉派出100多名高級官員,12名官員前往,6.4萬戶,40百戶,其中大部分是朱、張的兒子、侄子、親戚。
朱慶自己也掌權了壹段時間。元大德四年(1300),升任江南行省左丞,掌管元朝漕運。“繼續以鏡治國?;《元吉》中說兩家“皆厭高官,田園詩房遍天下,巨船巨輪在眾,車馬填門巷。"
每月盈利都是虧損,官員往往會交出存折指責。然而,由於他們在海上航行的能力,元朝的統治者不僅沒有懲罰朱和張的傲慢,而且還發布公告,宣布朝廷完全信任他們。當時忽必烈對宰相萬澤說:“張著有大榮大勞,我送腳踝護駕。”
1303年,忽必烈之子鐵木爾病重,皇後攝政。有人抓住這個機會指責朱和張相互勾結。叛亂在當時是不可饒恕的重罪。女王下詔護送、張和他們的家人回京。朱慶壹怒之下自殺,張和他的兒子被處死。
此後,朱和張的財產,包括海上的船只、陸上的土地和家中的珠寶,都被沒收。為了處理他們的財產,朝廷專門任命了壹名欽差大臣。在他們富有之前,花了六年時間來檢查和追查隱藏的財產。
雖然和張U被處死,財產被沒收,但元朝統治者並沒有按照傳統的方式處理叛國罪,也沒有處理在貿易活動中跟隨他們的其他人。這是朝廷壹個復雜的考慮——對於元朝來說,海路不可能完全禁止,朱、張的家族和部下可以幸免,依靠這些技術工人繼續維持小規模的海上貿易活動,海上漕運也不會受到嚴重破壞。
但無論如何,法院不會讓個人這麽厲害,中飽私囊。他們死後,朝廷將海上運輸收歸國有。在和張U時代,至少有四個官員和兩萬四千戶人家監管海上貿易。他們死後壹年,平江道(今蘇州附近)長官接掌海運任務,大大簡化了行政手續,只有壹員二戶三副。按區域劃分,千戶改為11,只設大路花池、千戶、副千戶。
雖然朝廷的機構設置有所改善,但在海上貿易的經營方面,* * *仍遠遠落後於和張。為了維持運輸量,* * *不得不租用(在許多情況下,扣押)私人船只。1309年5月北京鬧饑荒,* * *急需20萬石米救助饑民。因此,運輸過程充滿了困難。
浙江省行政長官提交的報告記錄了這些困難。他寫道,過去、張U控制海運糧食時,年運輸量從40萬噸逐漸增加到100萬噸,運輸船只總是綽綽有余,運費也很公道。但1309年,賦稅苛捐雜稅沈重,私人船主陷入困境。結果,他們為了逃避重稅躲了起來。為了湊足船數,官員們不得不去福建等地“征用”船只...
同時官方提到甘浦的楊家有船,熟悉水路。他請求朝廷任命漵浦的楊為戶部總管海上運輸,利用他們在海上運輸方面的經驗,使海上運輸順利進行。
這些情況使蒙古統治者開始反思:將海上漕運置於政府之下是否正確?
1310年,也許是因為張U的孫子的請求,也許是因為北方的饑荒急需朝廷重新啟用張U的家族。總之,這壹年皇帝把* * *讓給了朱慶和張U,讓張U的長子負責對日貿易。然而,現在馬上運送食物來拯救饑荒已經太晚了。
1310年,糧食安全運到天津港後,皇帝特地派欽差大臣到天津祭拜波塞冬女神,感謝波塞冬保佑船隊。第二年,朱慶的壹位能人成功地組建了壹支800艘船的船隊,護送了2773266米的糧食進京。時至今日,運糧數量也是壹個奇跡。
經過這些事情,元朝統治者認識到了海運的復雜性,再次提升了海運官員的職位。從名臣劉貫的壹份記錄中,可以看出朝廷對他們的重視程度:這些官員可以佩戴虎頭金牌,乘坐三駕馬車出行,各城地方官對他們畢恭畢敬……
繼、張U之後,贛浦的楊家又是壹個著名的海盜家族。
宋代楊氏家族從事海上貿易。其核心人物楊法與朱慶、張U壹樣,受到南宋的拉攏,後投靠元朝。
1277年,忽必烈模仿宋朝,在寧波、上海、澉浦設立了三個貿易公司,都歸管轄,楊家又迅速遷至海鹽縣澉浦鎮。四年後,這裏成為東南亞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意大利凱爾?;波羅曾去過甘浦,在遊記中寫道:“這是壹個極好的港灣,所以來自印度的貨船經常在這裏停靠。”
在、張U敗亡後,1311年,由於“楊甲等人有船,對曹操了如指掌”,楊法被封為海上漕運之都,擁有萬戶,獲得了更多的長途往來和貿易機會。
楊法死後,他的兒子楊紫繼續他的事業。楊紫早年主要從事與日本、朝鮮等國的海上貿易。1293年,隨元兵南征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由於楊紫熟悉東南亞的海洋和風俗,他被任命為宣傳和安慰部長,與部長伊克穆蘇壹起負責軍事航行。他成功回歸後,被封為綏靖總經理,後擔任杭州道總經理。
楊紫的兒子楊舒是中國著名的航海家。他曾經到達波斯灣附近的霍爾木茲,這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地。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才到達。
楊舒下西洋比鄭和早111年。1301年,19歲的楊舒被任命為官方船只的代理人,前往印度洋進行海外貿易。返回時,他在波斯灣的赫魯什莫爾港停留,見到了波斯國王赫贊派來的使者那懷等人。懷那於1303年抵達中國,在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謁見了元成宗之後,他要求乘楊舒的海船返回波斯。到了元朝,楊舒被特別任命為中顯船長和航運副隊長,並被授予金標,護送懷那壹行回國為官。
1304初冬,楊舒護送那懷壹行出發。旅途艱難險阻,暴風雨壹再阻礙他們的行程。直到1307,船隊才安全抵達葫蘆穆斯港,完成使命。
帝國對海上貿易的壟斷被打破後,海上貿易進壹步發展,從事此行的商人可以享受奢華的生活。楊家更是出了名的奢侈。同時,他們還向寺廟布施,印制佛經。楊家所建寺廟遍布浙江、江蘇等地。
雖然元朝統治者允許商人擴大海上貿易,但他們盡可能多地任命蒙古人來開展這項事業。由於、張U等部下受到朝廷的嚴密監視,楊家海上的空間越來越小。楊紫開始沈迷於戲曲創作。他在家裏收養了超過65,438,000名演員,並且可以隨時排練他的新劇。這在當時是壹個眾所周知的聚會。元代姚同壽《樂郊呢喃》記載:“楊家千指,南北無不善歌之人”,“海鹽少年樂府善歌,皆出自楊故裏”,可見壹斑。
他創作的戲文暗地裏反映了楊家的不滿。尉遲恭,唐朝名將,被貶後重新任用。《程明寺霍光鬼諫》成書於西漢。傅霍光在效忠皇族時,生前盡力輔佐。他死後“繼續為國發光”,也與鬼諫。這些劇雖然沿襲了中國正統劇宣揚忠君的套路,但還是隱隱透露出不平之聲。
從某種意義上說,楊家取代了和張U,但元朝統治者對他們的管理更加嚴格。楊家唯壹的權力就是招募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他們沒有得到這樣的高官厚祿,直到、張u失陷後才有機會得到重用,但與家族不同的是,楊家豪奢的生活壹直持續到元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鏟除了他們。
被遺忘的元朝統治者鼓勵商人從事海上運輸,並預先支付高額運費。這種運輸系統可以使普通百姓免除運糧的徭役,* * *也不需要增加負擔,增加官僚架構來管理,被譽為“壹代良法”。《元史》說“民不勞而失,國有積蓄而富”。
因此,除了、張亡後的壹段時間,元朝壹直實行這壹政策――利用海賊和商人運糧。元朝統治者招募海商的做法極大地影響了造船業。1294年,能造的最大的船只載1000噸米。隨著海上運輸的增加,船舶的載重量也在增加。到1314,最大的船能載重八千到九千噸,最小的船也能載重壹兩千噸,可見船只的進步和載重能力。
元朝統治者在鼓勵海運的同時,也沒有忘記陸路運輸。為保證航運暢通,1289年,元世祖下令開挖匯通河,起於東平路(今山東東平)程序縣,止於臨清雨荷,全長250余裏,修築城門31座。兩年後,在郭守敬的建議下,忽必烈動用280多萬勞動力開鑿通惠河。袁* * *限制入江船舶載重。匯通河剛開的時候,只允許150料的船只通行,商人建造的船只逐漸增加到300-400料甚至500料,這是朝廷支付高額運費,商人建造船只的結果。但卻造成了不好的結果——因為航行的船只太多,大運河上船只的運輸速度變慢了。
然而,很可惜的是,元朝的海運政策沒有被明朝繼承。到了明代,劉家崗和澉浦這兩個繁榮的海外通商口岸迅速沈寂,被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