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釋普濟
禪語公案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①,本郡②富陽人也。姓潘氏……九歲出家,二十壹於荊州果願寺受戒……後見秦望山③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復有鵲巢於其側,自然馴狎,人亦目為鵲巢和尚……元和中④,白居易⑤侍郎出守茲郡,因入山謁師⑥。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曰:“弟子位鎮江山⑦,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⑧,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⑨”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麽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禮而退。
《五燈會元》卷二
辭語註釋
①鳥窠道林禪師(735~833):杭州富陽人。俗姓潘,法名圓修,號道林。出生於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晚年移居福清白嶼(今江陰鎮),圓寂於唐大和七年(833),享年99歲,僧齡達80多年。
②本郡:指杭州。隋代杭州地區稱錢塘郡,唐改稱杭州,但此處為舊名沿襲。
③秦望山:位於浙江諸暨市楓橋鎮樂山村東北,是會稽山脈的名山,土名“燕子巖頭”,又名刻石山,傳說系秦始皇會稽刻石處,故名。
④元和中:指唐憲宗的年號元和(805~820年)中期,也就是公元810~815這幾年。
⑤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與元稹***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22~825年,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與鳥窠道林禪師的交際,便是在此期間。
⑥謁師:指白居易拜見鳥窠道林禪師。謁,拜見。師,指鳥窠道林禪師。因燈錄記述者,多為弟子記述師父行跡故事,故多以師指代傳主名諱。
⑦位鎮江山:意為地位重要,鎮守壹方。
⑧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前四字“薪火相交”,指現實中的困惑與內心的煩惱交織在壹起。後四字“識性不停”是接續說明前面的情景,說明內心的各種欲想妄念無休無止。識性,指人認識、判斷事物的本性。
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句出處甚多。壹般認為出自《增壹阿含經》,為四句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意思顯明,就是要求佛教的信仰者只做善事,不做惡事。自己將自己的內心清潔了,就是壹個真正的佛教徒了。當然,這裏的“善”與“惡”,只是佛教的標準,依照禪宗“非善非惡”、“非惡非善”,不執著兩元對立的觀點,又做他論。
賞析解讀
這段公案的前面壹段,是對於鳥窠道林禪師的介紹,算是文章進入核心前的壹個鋪墊。但這個鋪墊很重要,猶如登樓的梯子壹樣不可缺少。沒有這個鋪墊,就不能引出後來的白居易出場。白在當時,不僅僅是壹個詩人的身份,而且是“位鎮江山”的封疆大吏,手中握有管轄區域內的生殺大權。他去“入山謁師”,就襯托出了被謁之人不壹般的分量。而在對話之初,白居易或者並無深意,但鳥窠禪師卻是有意點化。最後就引出了白問“佛法大意”,禪師給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回答。但這還不是此壹公案的高潮,高潮在於最後的問答。白既是封疆大吏,同時又是信仰佛教的飽學之士,對於鳥窠禪師這毫無新意的回答當然不滿意,就認為“三歲孩兒也解恁麽道”,妳豈不是搪塞於我麽?禪師於是說出了震撼千年的壹句老實話:“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居易聽了這句回答,口不能言,惟有“作禮而退”。
這個公案對於我們後人的啟發,就是要時刻的反省檢討自己,那些大而好的動聽口號,喊出來是很容易的,但要做到,並且能壹直堅持著去做,就很難很難了。也惟因其難,才顯可貴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