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賦、比、興的解釋,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壹種解釋是將賦、比、興與政治教化,美刺諷諫緊密相聯。最早作出這種解釋的是漢代的鄭玄。這種解釋的積極意義是它對唐代陳子昂、白居易等所標舉的美刺比興說有著直接的啟迪作用;消極影響是它導致了後來許多詩論者遊離藝術形象去片面地尋求詩歌的所謂微言大義。另壹種解釋則是將賦、比 、興釋為單純的藝術思維和表現手法,最早作出這種解釋的是漢代的鄭眾,將“比”視為修辭中的比喻手法,將“興”視為托“草木鳥獸以見意”的手法,這種解釋為後代不少學者所繼承,如晉代摯虞、宋代李仲蒙、朱熹等。他們的說法都比較準確地概括了賦、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征。
賦、比、興的歸納和研究在中國古代詩歌理論和詩歌創作的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使詩歌藝術思維和表現方法在理論上的認識日趨深刻和完美,而且推動了詩歌在創作中的日趨豐富和完美,對促進古代詩歌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其中:
賦
賦,是與比興並稱的古代詩歌的基本手法。賦陳,壹作鋪陳。鋪排,是鋪陳、排比的簡稱。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壹起用的。鋪排系將壹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壹定的順序組成壹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壹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壹氣貫註、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采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比
賦比興是我國三種傳統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 壹般說,用來作比的喻體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於人們聯想和想象。
興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征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