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他1949年去臺灣,二十五年背井離鄉的經歷化成了幽遠、無法割舍的情思。作家曾寫到“縈繞在我心頭的仍舊是揮之不去的鄉愁”,因此,作品必然抒發作家思鄉、戀土的情懷。在散文中,通過雨中幽遠的情思,把作家對少年生活的回憶、中國大陸古老的文明、古詩畫的意境與對現實生活的諸多感受,匯集在壹起,編成了壹曲委婉、悠長的歌,其中對故園、對鄉土、對中國文化的贊美和追尋,像無盡的潮水壹樣湧來,創造出了幽遠、深廣的意境。
《聽聽那冷雨》是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散文名篇,余光中是著名的鄉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濃郁、幽遠、深廣的意境和濃重的思鄉之情。
這篇散文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征心情,借雨聲、雨景將自己身處臺灣,不能回大陸團聚的思鄉情緒娓娓傾訴,屢屢引用古人詩詞,襯托出對故國山河與傳統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充滿濃郁的傳統意識和鄉土觀念,抒發出濃濃的去國懷鄉之感,表達了流落在臺灣的大陸遊子強烈的思鄉思親之情。
余光中,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8年開始發表詩作,1949年入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赴美國留學,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回臺後任教於多所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余光中是臺灣現代派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被稱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壹。1954年與覃子豪等人創立藍星詩社,主編過《現代文學》和《文星》,曾參加現代派詩歌的論爭和鄉土文學的論戰。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於臺灣逝世,享年89歲。他壹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梁實秋先生曾這樣評價“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壹時無兩!”
代表作:詩集《白玉苦瓜》《舟子的悲歌》《天狼星》《藍色的羽毛》《鐘乳石》《天國的夜市》《武陵少年》等;
散文集《左手的繆斯》《逍遙遊》《望鄉的牧神》《焚鶴人》《聽聽那冷雨》《青青邊愁》《橋跨黃金城》等。(註意:區分詩集和散文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