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唐詩之路》***收集了41個在唐代詩人詩中提及到過的浙東景點,***收集相關詩歌207首。每個地名景點作為壹個小序列,下面是具體的地名詳解,詩歌以及相應的詩歌點評。
首先,是本書思想內容的地方特色性。這種特色性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壹個方面,是選材的地方性。本書中輯錄了大量浙東尤其是以越地為主的山水文化景觀,例如越中,越州州治,鏡湖,龜山,賀知章故居,蘭亭,會稽山,若耶溪,曹娥江,小舜江,剡溪,金庭山,天姥山等具有代表性的越地景觀。這些景觀為唐代的遷客騷人提供了大量的詩歌創作題材與靈感,為唐詩之路的誕生與形成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第二個方面,是詩歌擇取的地方性。例如在本書中李白的《送王屋山魏萬還王屋》中的詩句:“遙聞會稽美,壹弄耶溪水。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裏。···笑讀曹娥碑,沈吟黃絹語。天臺連四明,日入向國清。···”其中詩裏所提到的“會稽”,“耶溪”,“曹娥碑”,“天臺山”,“四明山”不正是浙東地域景觀的代表嗎?作者富有選擇性地去挑選壹大批具有典型鄉土文化意義的詩歌作為本書內容的主題,有力地說明了浙東唐詩之路上唐詩的數量之多。
其次,是本書在編排上的合理性。本書的基本編排結構是以序言,前言和正文三部分組成。目錄是以壹個個浙東山水景觀或地名為主題,然後下轄若幹首贊詠這個風景的唐詩編排而成。而最具特色的是正文的編排。首先,作者在每個地名的後面會寫壹些對這個地名的詳解,之後是相關詩人的簡介,再是對詩歌相關字句的註釋,最後是對全詩的點評。例如,在寫剡溪時,就先對剡溪作介紹:“剡溪為曹娥江上流···剡溪為越中勝地,即為剡中,位於嵊縣,不但有水,而且有山···”接下來就是對詠剡溪的詩人的簡介,如“丁仙芝,壹作丁先芝,潤州曲阿人。玄宗開元13年進士···”再次是丁的詩作《剡溪館聞笛》,之後又是對詩的註釋:“羌笛:壹種吹奏笛,原出古羌族。”最後,是對詩的點評。所以,這樣的布局編排方式,能讓讀者在很好的把握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之余,又可以了解壹些浙東景觀文化。
再次,是本書對唐詩研究者具有參考性。對於浙東唐詩之路的研究,應當是以具體的作品為根本研究依據的。本書收集的唐詩數量豐富,且又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性,註釋比較全面,可以為廣大的唐詩之路研究者提供可信的研究資料,對今後弘揚地方本土文化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本書中既有許多唐詩研究者所普遍研究過的著名詩人如杜甫,李白的,孟浩然等的詩作,亦有大量不是很有名卻很值得研究的詩人,如王涯,朱放等等,無疑為唐詩研究者拓寬了研究的領域與渠道。
先生的《浙東唐詩之路》,是繼先生《剡溪是唐詩之路》壹文後的又壹經典著作。在感嘆先生熱愛鄉土的精神與弘揚地方鄉邦文獻的同時,對當代大學生尤其是文理學院的學生對於如何立足本土文化,並不斷傳承發揚本土文化的問題進行了思考。浙東唐詩之路研究作為壹項本土文化研究,更應該引起讀者的重視。在文化多樣化的今天,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小到韓流,好萊塢對青少年的沖擊;大到韓國“搶走”端午節的文化遺產,是否應該值得去深刻反思?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精華的唐詩,更應當在中華文化復興的進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那麽,《浙東唐詩之路》就又對唐詩之路的進壹步發展探究夯實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