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河南鞏縣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
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759年杜甫棄官入川,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嶽陽的壹條小船上病逝,時年五十九歲。
擴展資料
文學成就
1、文學作品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註杜工部集》。
2、詩歌地位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沈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壹,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3、詩歌體制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回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壹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
書法成就
從記載來看,他的書體以楷隸行草兼工,整體以意行之,贊賞古而雄壯,註意書寫中的速度、節奏、筆勢、墨法等內容。同時,他對於唐代隸書家的贊揚、對於曹霸、張旭的評價都足以使他在書法史上留下聲名,而他的“書貴瘦硬”說更是奠定了杜甫在書法理論史上的重要地位。
百度百科--杜甫